荷兰学者建议:鼓励公众参与打击假新闻
2018年07月06日 07: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6日第1487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晓真

  如今,假新闻层出不穷,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国内、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日前,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Clingendael)高级研究员扬·梅里森(Jan Melissen)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官网发文,就当下假新闻的产生、传播、影响以及应对发表了观点。他认为,抗击假新闻暂无速效良方,但重视公民参与十分必要。

  威胁国际社会稳定

  梅里森表示,在当今社会,科技已经改变了虚假信息的本质、传播范围、速度和方向。假新闻总是在所谓的“回音间”(echo chambers)和“过滤气泡”(filter bubbles)中回荡,即能够通过算法为不知情的新闻用户定制、推送信息。数字化技术已将假新闻转化为21世纪的一种“宣传手段”。一些假新闻的参与者受利益驱使,在互联网争议中编造子虚乌有的故事,或者动员“志同道合”的网友参与其中。

  世界经济论坛早在其2013年第八版的《全球风险》报告中警示称,“数字化的野火能够在现实世界中造成灾难”。科技发展总是与地缘政治风险相伴,系统性的不良信息可能会损害全球治理和国际制度的合法性。梅里森称,对那些新闻传播速度较快和强度较大、本身内部就在被破坏的社会而言,假新闻会对其稳定性造成巨大影响。更具挑战性的是,假新闻还有可能对国际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在国际政治领域,假新闻对国家领袖进行诽谤,对大众舆论和国家间对话都会产生影响。假新闻还常与所谓的不敬言论结合在一起,为人们常常信以为真的“政治神话”提供了滋生的沃土。

  培养公民的元素养

  梅里森表示,假新闻引起越来越多政府的关注,各国政府开始更多地介入应对假新闻。例如,欧盟专门设立了“欧盟反虚假信息”(EUvsDisinfo)网站及相关社交媒体账号,揭露假新闻。然而,他认为,单单依靠这种官方举措已经不适应时代潮流。假新闻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并被大量网友视为真相,我们只有明白它的运作方式,才能真正地对其施以打击。这除了需要让科技巨头、国际组织等发挥作用之外,让公民参与打击假新闻值得更多的重视。这可能才是解决假新闻难题的最佳解药。

  如何让公民更好地参与进来,梅里森称,新的新闻写作方式正在兴起,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阅读方式。在当下的媒体环境中,技术设备在增强新闻的“传播性”,公民很难将新闻与新闻推送背后的算法分开。在这一背景下,需要系统地培养公民新的素养。

  2011年,美国学者雅各布森与麦基发表文章《重构信息素养为一种元素养》,首次提出元素养概念。他们认为,元素养是一种根本的、自我参照的综合框架。元素养需要人们对信息产生的背景有更强烈的批判意识,并改善自己的阅读习惯。此外,在“每个人都是新闻记者”的数字世界里,对于那些为大量的潜在读者写新闻的人而言,掌握专业记者的一些写作方法会使他们获益颇丰。

  梅里森表示,针对数字化假新闻的斗争已经是多层面的,但这些反制假新闻的举措(包含法律解决方案和政府雇佣科技巨头来进行大量事实核查举措)大多将新闻视为一种手段或工具,而忽视了假新闻的重要接收端。人们需要理解的不仅是新闻造假的策略和形式,还有数字时代媒体和信息环境的构成及背后的政治因素。我们应首要关注的是新闻消费者,毕竟假新闻最终是被读者和观众转变、接受为新闻,正是这些读者和观众在被负面的、吸引眼球的头条新闻所迷惑。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