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海洋经济发展前景乐观
资源丰富 潜力巨大
2018年05月25日 08: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25日第1458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琪

  非洲包含众多沿海和岛屿国家,早在2012年,非洲联盟(以下简称“非盟”)就提出要深化发展非洲大陆的“蓝色经济”。例如,发展捕鱼、水产养殖、旅游业和海运等产业,以减轻非洲民众的贫困状况,提高食品和能源安全水平,增加就业,推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出口。5月16日,加拿大智库国际治理创新中心(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Innovation)官网刊发该所高级研究员塞勒斯·拉斯托姆吉(Cyrus Rustomjee)撰写的文章称,据国际机构测算,目前非洲仅渔业涉及的就业人口就有近1200万,累计创造的经济价值超过240亿美元。虽然非洲的海洋经济潜力巨大,但是想要充分开发,还存在很多难题,需要多个层面共同协作才能解决。

  执行层面困难较多

  拉斯托姆吉表示,针对如何开发和利用非洲海洋资源,非盟在2014年通过了《2050年非洲海洋整体战略》,其中包括建立专属经济区,制定战略治理框架和跨部门、跨国合作机制,成立区域海上业务中心等内容。该战略也是非盟《2063年议程》(Agenda 2063)的重要组成部分。2016年,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也将非洲的海洋资源描述为“非洲复兴的新前沿”。

  南非食品、农业和自然资源政策分析网络(Food, Agricul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Policy Analysis Network)智库政策倡导与传播中心主任弗朗西斯·哈勒(Francis Hale)对本报记者表示,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尽管已经有很多针对性的措施,但在执行层面还面临很多困难。首先,非洲国家基础设施薄弱,无法确保海上和海岸安全。当前,非法捕鱼在西非附近海域更是常见,给当地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但西非的沿海国家却没有充足的资源和监管方式遏制非法捕鱼活动。其次,低效的渔业捕捞方式,导致鱼类产量急剧下降。在加纳,过去5年中,鱼类产量从每年平均28.9万吨下降到20.3万吨。

  部分成果已经显现

  尽管执行起来困难重重,但一些非洲国家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例如,南非政府已经把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与本国的《2030国家发展规划》相融合,并首先在海洋运输与船舶制造业、水产养殖和海运保护服务领域行动起来。在政府的支持下,海事技能和教育领域已经吸引了公共和私人部门的投资。目前为止,南非在海洋经济相关领域获得的投资已经达到19.25亿美元,未来还将创造约6400个就业岗位,并建立大型的船只出口和维修公司。

  毛里求斯从2014年开始也将蓝色经济纳入其国家发展计划,并建立专门的国家海洋委员会负责处理相关事宜。在此基础上政府制定了详细的海洋经济发展路线图,增加了水产养殖产量,重点培养航运人才,制定新的监管措施,提高蓝色经济部门的生产力。尼日利亚、加纳、肯尼亚等国也逐渐开始重视海洋经济,加大海事安全方面的基础设施投资,制定相关政策合理进行渔业活动,逐渐减少对海洋的污染。

  拉斯托姆吉说,在国际层面,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非洲开发银行也支持非洲国家发展海洋经济。他们未来将会累计出资约35亿美元,用于优先发展渔业、水产养殖、海岸保护、旅游、运输和贸易物流活动。

  多渠道激发经济潜力

  哈勒认为,国家层面和国际层面的行动计划将是促进非洲海洋经济的催化剂。但其中涉及国家间的谈判与规划、部门间的协调、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非常关键。哈勒建议从非盟入手,因为作为非洲大陆最重要的组织,非盟一直负责非洲大陆关键事项的发展与协调。从非盟层面处理和协调非洲不同海域所面临的挑战具有可行性。同时,非盟还要为相关国家提供政策和技术指导,为海上安全保障提供基金支持,动员和鼓励有能力的国家对海事活动进行立法。

  此外,国际组织在非洲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当前,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等已经建立了全球船舶数据库和跟踪系统,非洲国家可以主动加入,有效监测非洲海域的非法捕鱼活动。同时,在非洲开发银行的组织下,对非洲大陆附近的海洋环境、海洋资源和潜力进行全面评估,定期举行研讨会,商议最佳的开发方案。

  哈勒还强调,非洲国家应该利用海洋经济优势,吸引更多私人部门的投资。逐渐开放海洋经济中所涉及的相关领域,让世界上有能力的企业参与建设,将会有助于解决部分国家所面临的资金问题。人才培养也是非洲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尤其要在渔业管理、沿海保护、海洋空间规划、海事法律知识等方面,加强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能够进一步激发非洲蓝色经济活力。只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案,非洲大陆蓝色经济一定会获得收益,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愿景。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