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学者呼吁重视发展银发经济
2018年05月23日 07: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5月23日第1456期 作者:本报记者 姚晓丹

  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现象,而欧洲更是老龄化形势最为严峻的地区之一。人口老龄化对欧洲的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造成了严重影响,老龄化也成为欧洲学者长期关注的议题之一。

  法国高等经济与商业研究学院(INSEEC Business School)社会学教授塞尔日·介朗(Serge Guérin)于5月上旬在“对话”网站发表系列文章,提出人们应该从更为积极的角度看待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动态反映了人类社会向长寿社会转型的趋势。人们需要尽快适应这种转变,并对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进行思考。

  转变观念应对老龄化

  介朗表示,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欧洲是世界上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地区之一。作为欧洲的一部分,法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也非常严峻,目前老年人口约占法国人口总数的25%,预计到2050年这一比例会提高到35%。

  法国诺曼底管理学院领土与可持续发展副教授塞巴斯蒂安·布尔丹(Sebastien Bourdin)对本报记者表示,造成法国乃至欧洲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生的“婴儿潮”一代,逐渐步入了老年人行列;第二,人均预期寿命提高。

  除了能源、数字化和文化转型,人口转型也影响到人类与未来的关系,并需要不同的年龄群体以及各种机构通力合作应对。许多人以为老龄化仅与医疗卫生部门相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老龄化和长寿社会的到来几乎涉及所有部门。它关系到人们的集体利益,需要调动起所有可能人员的积极性。

  近年来,法国的养老金制度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布尔丹表示,人口老龄化带来了巨大挑战,但也提供了创新的机遇,为国家经济增长带来积极影响。一是老年人需要购买相应的照护服务和商品,二是老年人也需要娱乐和精神寄托。这其中所蕴含的机遇还有待挖掘。

  介朗认为,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先从改变观念开始。比如,在使用有关老龄化问题的词汇时,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需要做的不是“维持”而是“支持”,医疗卫生部门所提供的服务不仅是“治疗”更应该是“照护”。老年人应该在舒适、温馨的环境下开展活动并得到陪伴。

  老龄化催生银发经济

  学术界对老龄化的研究已从“消极老龄化”转向了“积极老龄化”,也就是从忽视老年人口、将老年人看作负担,转向重视老年人口,将老年人视为机会。

  介朗表示,积极老龄化将老年人口的社会参与从经济领域扩展到了社会、文化、体育、公共事务等各个方面。目的是使所有进入老年期的人,包括残障人士等需要照料的人,都能尽可能提高预期寿命和生活质量。

  介朗认为,创造一个团结和共享的长寿社会需要同时考虑主观需求和客观现实。从个人角度来讲,劳动年龄的延长让终身学习或自我培训变得更为重要。然而问题是,在45岁之后仍然接受再培训的雇员数量在下降。法国老年人口的就业率仍然很低。

  学者认为,从建设成功的长寿社会的角度来看,与陪护老人相关的职业应当受到重视,从业人员的价值需要得到社会普遍认可,这可以增强这些职业的吸引力,同时让从业人员更有责任心。

  如今,法国60岁以上人口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为了应对这一重要的人口转型,银发经济在法国发展起来。它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给法国带来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

  围绕老年人建立新兴市场

  布尔丹表示,银发经济是一个需要利用跨部门方法来应对人口转型的好例子。银发经济可以转化为技术创新,在考虑到人们的真正需求和使用问题,以及负担能力的情况下,银发经济也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和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2013年,法国在巴黎大区的马恩河谷区域设立了“银谷”(Silver Valley),一批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企业汇聚其中,在积极适应老龄化社会、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同时,增加巴黎大区的就业,促进该区域的经济发展。目前该区域的年产值已经达到近1.5亿欧元。

  布尔丹认为,事实上,机器人技术、家庭自动化产业,以及远程协助、远程监控、远程医疗等领域的创新,将成为银发经济领域发展的引擎。因此银发经济可以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工具。此外,银发经济也有助于提升地域吸引力。

  布尔丹说,围绕老年人建立的新兴市场已经汇聚了许多经济活动参与者,并且在法国创造了大量的经济价值。关注银发经济,为老年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帮助他们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对于法国政府和企业而言都很重要。对于政府而言,这可以创造新就业机会。对企业而言,这既是在新技术领域领跑的机会,也是提升竞争力的途径。因此,对于法国而言,将老年人留在它的领土上,并保持他们的身体健康,可以说是一种战略需求。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