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上丝绸之路”:欧亚联通现新机
2017年12月27日 09: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27日第1361期 作者:本报记者 闫勇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通航的时间将会越来越长,“冰上丝绸之路”将横空出世,为世界带来重大的影响。12月16日,由吉林省东北亚研究中心、吉林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一届东北亚丝路论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东北亚区域合作”在吉林长春举行。与会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加强东北亚合作的平台和动力源,加强东北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十分必要,尤其是要设法建设好“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不但引发了国内学者的热议,在国际上也得到了积极的响应。近日,《日经亚洲评论》等多家外媒对“冰上丝绸之路”进行了报道,文中对“冰上丝绸之路”及其未来对全球互联互通、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通等方面的作用给予了相当关注。

  具有良好的形成环境

  “冰上丝绸之路”西起西北欧北部海域,东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途经巴伦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亚海和白令海峡,是连接东北亚与西欧最短的海上航线。“冰上丝绸之路”比传统航线航程减少1/3,且其主要经过俄罗斯北部,涉及国家较少、沿线局势相对比较稳定,较少受到沿岸政治、反恐情势的影响。“冰上丝绸之路”的开发,有助于为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联通提供一条新的路线,也有助于开发北极地区的油气能源。中国对此非常重视。

  “冰上丝绸之路”概念的酝酿至少源于两年前。2015年,中俄总理第二十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提到了加强北方海航道开发利用合作。随后,双方高层对此议题达成了一系列共识。2017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时提出,要开展北极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丝绸之路”,落实好有关互联互通项目。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政治学系助理教授罗博·胡博尔特(Rob Huebert)表示,北极西北航道上冰盖的融化,将使更多国际航线进入北极。中国正准备大幅增加在北极的通航,很明显,西方航运界很难拿出这种程度的规划。

  俄罗斯积极回应

  中国对北极航运有着浓厚的兴趣。2017年6月,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的《“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提到,中国将积极参与北极开发利用。中国政府愿与各方共同开展北极航道综合科学考察,合作建立北极岸基观测站,研究北极气候与环境变化及其影响,开展航道预报服务。支持北冰洋周边国家改善北极航道运输条件,鼓励中国企业参与北极航道的商业化利用。愿同北极有关国家合作开展北极地区资源潜力评估,鼓励中国企业有序参与北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加强与北极国家的清洁能源合作。积极参与北极相关国际组织的活动。

  俄罗斯外长谢尔盖·拉夫罗夫表示,中国是俄罗斯在北极开发领域的优先合作伙伴。俄罗斯副总理德米特里·罗戈津表示,俄罗斯将排除一切困难,加快北极经济开发和航道利用,并十分愿意加强与中国的合作。

  中国与俄罗斯正在合作开发北极航运基础设施,对于“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非常重要。俄罗斯学者弗拉基米尔·列梅加(Vladimir Remyga)表示,“冰上丝绸之路”有助于欧亚经济联盟和一带一路的对接。他表示,“冰上丝绸之路”正在向实际执行的层面不断发展。俄罗斯方面非常重视将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进行对接,俄罗斯最新的北极地区发展新计划也对“冰上丝绸之路”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列梅加表示,目前,北极航线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待解决,如缺乏能在冰海行驶的货船。他说,俄罗斯已经开始建造新的动力强劲的核动力破冰船。

  欧洲沿线国家高度重视

  据《亚洲时报》网站报道,芬兰方面正在就与连接中国、俄罗斯的“冰上丝绸之路”有关的铁路建设计划进行论证。报道称,芬兰交通和通信部长安妮·伯纳(Anne Berner)于10月对外证实,芬兰方面正在对修建连接芬兰罗瓦涅米和挪威希尔克内斯之间的铁路建设项目进行论证。这条铁路可能成为一带一路在北极地区的重要通道。伯纳表示,国际合作是建设的关键。他们已经开始与挪威政府合作,调查北极铁路的盈利能力和潜力。伯纳说,中国与俄罗斯两国领导人就推进北极航线的计划进行了讨论,以期建成“冰上丝绸之路”,因此,北极航线及其他连接欧洲与亚洲的基础设施,必须得到进一步发展。

  这条铁路一旦建成,将成为一条“北极走廊”,能够连接北欧、北冰洋沿岸和中国的深水港。中国生产的货物、俄罗斯北极地区开采的石油和天然气,将沿着北极航线运往希尔克内斯,随后这些货物将由铁路运输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各地以及欧洲其他地区。铁路建设项目调查负责人奥德格尔·丹尼尔森(Oddgeir Danielsen)表示,如此大型的铁路项目将开发出北极地区巨大的潜力,并为欧洲和亚洲的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