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绿色金融 应对气候变化
2017年12月18日 08: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18日第1354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媛

  12月12日,正值《巴黎协定》签署两周年之际,“一个地球”峰会在法国巴黎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就扩展绿色金融融资渠道、加强区域性气候变化应对方案、促进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等相关议题展开了建设性讨论。

  绿色金融支持可持续发展

  为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气候变化适应性,气候变化领域投资需求巨大。如何扩展融资渠道,并将投资吸引到气候变化相关项目中?欧盟气候行动与能源事务专员米格尔·阿里亚斯·卡涅特(Miguel Arias Ca?觡ete)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部门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加强长期气候变化应对政策、调动私营部门投资积极性,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卡涅特说,在这一过程中,多边、双边、国家及区域的发展金融组织应发挥核心作用,它们有能力引导资金流注入低碳经济,并支持《巴黎协定》目标的达成。欧盟致力于稳步推进《巴黎协定》的落实,在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欧盟期望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动员社会各种力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提高未来适应性的关键。从金融机构到公共部门,所有参与者都必须持续创新并达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是,通过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可以推动金融业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待问题。

  欧盟专家认为,《巴黎协定》向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发出了明确的信号:全球向清洁能源过渡的过程将持续推进。《巴黎协定》是欧洲工业以及经济现代化的一个关键因素。

  拓展绿色融资渠道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Jim Yong Kim)在峰会上宣布了世界银行应对气候变化的新举措。世界银行承诺,除特殊情况外,2019年后,世界银行将不再为上游石油天然气项目提供资金。到2020年,将总贷款的28%用于达成气候变化相关行动目标,通过《气候变化行动计划》,稳步推进气候目标达成。

  金墉表示,世界银行将增强透明度和信息披露,并将为减缓气候变化以及强化应对能力的转型,扩展融资渠道,包括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与法国资产管理公司东方汇理共同发起了约20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基金,该基金投资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支持印度节能项目,建立西非沿海地区投资平台,提高西非国家气候风险管控能力等投资项目,以及推出城市恢复力平台,此举可使约550个城市获得投资,加强气候变化应对能力。由法国安盛集团管理的联合贷款组合管理计划,将为多个项目提供气候智慧型基础设施投资。同时,世界银行将继续与联合国及其他伙伴机构合作,落实气候投资平台,系统扩展融资渠道。国际金融公司将致力于制定绿色债券全球统一标准,以期提升绿色债券市场对私人资本的投资吸引力。

  在会议期间,欧盟代表团宣布了欧盟的创新行动计划,包括10项为促进经济发展及社会公平的改革性建议。例如,呼吁金融部门服务于气候变化相关目标;开展欧盟对外投资计划,为非洲和欧盟周边地区提供发展机会;为欧洲城市提供投资,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岛屿提供清洁能源;推进煤炭和碳密集区的结构性改革措施;支持欧洲青年气候行动;投资气候智慧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清洁工业技术;注重清洁能源、基础设施连通性以及绿色便捷的交通出行。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特别顾问马骏表示,在政府的推动下,中国的绿色金融市场快速发展,推出了大量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与工具,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发起多项绿色基金。2016年,中国的绿色债券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中国在鼓励绿色投资的同时还加强信息披露,到2020年,将要求所有上市企业披露环境信息。

  携手减少气候变化风险

  加快气候行动步伐,需多方携手,共同深化气候行动合作。多边开发银行与国际开发金融俱乐部成员首次共同发表联合声明,将金融业务支持《巴黎协定》定为发展目标,并致力于推进气候智慧型发展领域的合作。推进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建设,关键的优先行动领域包括:可再生能源、恢复性强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型金融和气候适应能力建设等。

  金墉表示,世界银行将与加拿大合作,助推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转型,并与国际工会联合会合作,为切实减少发展中国家煤炭使用、推进发展中国家能源转型升级提供研究支持。世界银行将与法国开发署、摩洛哥王国合作,提升非洲农业的气候适应能力。国际金融公司与芬兰共同发起了气候变化计划,将提供约1.14亿欧元资金,用于促进私营部门投资气候变化,以及低收入国家的可再生能源、能效、绿色建筑、气候智慧型农业和森林投资项目等。

  与会学者认为,深刻转型已经在众多领域开展,未来这种转型需要继续强化。而政府政策应着眼长期气候变化调控目标。为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完善定价系统是未来的重点工作。鉴于现有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各国政府应加强适应能力建设,以保护更多的民众免受极端气候的影响。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