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分析认为:澳大利亚城乡技能鸿沟扩大
2017年12月15日 07:5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15日第1353期 作者:本报记者 侯丽

  数字时代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学习技能的机会,但也因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城市和乡村地区依然存在技能上的鸿沟。12月13日,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数字经济研究科学家在对话网发文提出,澳大利亚不同地区技能差异巨大。

  地区技能发展不平衡突出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数字经济学家托德·桑德森(Todd Sanderson)表示,过去10年来,得益于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澳大利亚出现了许多高技能工作岗位,但这些岗位主要出现在城市地区,尤其是悉尼、墨尔本等大城市;尽管乡村地区的技能工作岗位也有所增长,但多为低技能工作岗位。

  桑德森表示,这些年来,尽管澳大利亚政府和社会团体在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作了很多承诺和普及工作,力求解决偏远地区人才技能培训问题。然而,目前来看,城乡之间的技能差距仍在加大,地区之间的就业呈现出不平衡状况。

  据澳大利亚2016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过去10年,澳大利亚工作者的技能需要发生了很大变化。澳大利亚统计局还为此将该国的职业单独划分出“技能组”,指通过进行一定训练和经验积累才能完成的工作技能。其中,高技能工作如教师、会计师和科学家,通常要求最低为学士学位,这一群体占澳大利亚劳动力总数的31.6%,并且自2006年以来增长速度较快,增长幅度达8.3%。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数据经济学家安德鲁·瑞森(Andrew Reeson)表示,几乎所有高技能工作岗位的增长都发生在大城市,而像阿德莱德和堪培拉这样相对较小型的城市,对高技能工作岗位的需求一般在全国平均水平线上徘徊;而像霍巴特和达尔文这些经济活力更低一点的地区,对高技能工作岗位的需求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昆士兰地区与其他地方不同,当地社区的工人越来越多地从事低技能职业,但这些低技能职业同样需要相关资格证书,包括老年护理员、咖啡师、司机和销售助理等。

  瑞森表示,高技能工作并非一枝独秀。在一些地区,老年护理工作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政策制定者应把重点放在这些需求突出的方面,而非制造业等更为传统和低迷的行业。但总体来看,大数据分析师和社交媒体营销顾问这样的高技能员工正变得越来越专业化、越来越紧俏。这种专业化意味着这些技能岗位拥有更为复杂的技能需求,如与其他专家进行沟通协作的能力等。

  数字基础设施缩减差距成效弱

  桑德森认为,澳大利亚城市与乡村之间日益拉大的技能鸿沟,反映了数字经济带来的悖论。虽然数字技术代表着一种跨越地理距离的沟通与渠道,但高技能工人正在越来越多地涌向大城市,也是一个事实。在数字技术和经济的推动下,不同地区的不平衡还在加剧。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社会科学家克莱尔·梅森(Claire Mason)表示,雇主更多地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他们可以更方便地找到拥有更高技能的求职者,也可以更好地与其他商业伙伴进行合作。所有这些优势都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专业化发展方向,提高了城市的生产率。相应地,求职者也更多地集中在大城市的中心,以谋求更好的职业发展。

  调查数据揭示,原本以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得远程办公等成为一大流行趋势,缩减因空间距离导致的差异。然而现实情况是,虽然澳大利亚很多地区的数字基础设施得到大幅改善,但在家办公的比率并没有大幅度提升。有关学者表示,更好的数字技术手段的发展与应用,可以促进人们提高工作效率,但这也让大城市的专业技能人员更容易选择在城市地区寻找更为先进的数字资源,并为城市地区展开更多服务。

  发挥政府部门作用

  梅森表示,澳大利亚整体就业率确实在增长,但不同的技能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差异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将技术熟练的人们吸引到某些偏远地区变得很困难,这意味着不同地区的就业情况和差距也会越来越大。再如,调动高技能医护人员和卫生服务人员去其他地区工作,变成一件成本昂贵的事情。

  有学者表示,问题并非没有解决的办法,而是首先应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例如,应将更多地区逐渐转化为高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互相协作的社区;地区要专注于自身优势的发掘,培养能够创造有利于就业的资源与机会,增强地区性创新精神。

  梅森提到,政府应向老年人护理和残疾人护理部门提供更多的资金与融资安排,为社区劳动者和企业提供多方面的弹性收入来源。相关数据显示,澳大利亚未来几十年,对老年人护理服务的需求预计将大幅增加,到2050年,将有350万人需要老年护理。

  另外,有关学者提出,数字教育依然是弥合地区差异的重要手段。应将专业的在线教育资源与优秀的本地教师资源相结合,让学生在本地区就能获得更为广泛的技能培训课程。同时,配合人才战略,地区政策需要刺激企业家发展未来有前途的产业,促进微型企业发展,以提高当地经济的多样性和柔韧性。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