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框架内中日合作潜力巨大
2017年11月29日 09: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1月29日第1341期 作者:本报记者 刘阳

  11月23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和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亚洲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研讨会在沪举行。与会学者表示,在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中日两国可在资金、风险评估等金融层面展开合作。

  为投资者提供无限商机

  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榊原定征表示,一带一路的重要性在于它“能给世界带来繁荣”。他对日本企业参与其中表示出积极态度。

  事实上,日本商界对于一带一路的积极态度正在迅速转化为实际行动。《日本经济新闻》11月23日报道显示,日本企业对一带一路的关心程度正在不断升高。日本经济界正在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经济圈构想中寻找商机,希望在亚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日本高技术实力。报道提到,日本综合商社丸红株式会社将于2019年在阿联酋开展光伏发电业务。届时,将与中国的光伏组件厂商合作,大幅降低发电成本。日本邮船公司会长工藤泰三表示,中国在斯里兰卡南部建设的汉班托塔港已经成为汽车运输的重要基地,希望在港湾运营业务上能与中方开展合作。

  《日本经济新闻》此前刊发的另一篇报道提到,由进驻中国的日资企业组成的中国日本商会已经成立了一带一路联络协议会,供会员企业之间共享信息。报道还以日本通运为例,介绍了日本商界在“一带一路”倡议构想中发现的商机。

  从经济学角度进行测算,通过铁路从中国上海等华东地区向德国周边运输货物需要15—18天,每个40英尺集装箱的运费在5000—6000美元。海运运费约为铁路的一半,但需要多出一倍的时间。空运数天即可到达,但运费是铁路运输的两倍以上。可见,铁路运输的运费和所需时间处于中间水平,并且具有较少延误的优点。因此,对于诸如汽车零部件、精密机械等交货期严格,以及根据流行趋势、天气状况等需要灵活供货等货运需求而言,利用从中国到欧洲的铁路运输无疑是最佳选择。

  报道提到,正是看到了贯穿欧亚大陆中心部的运输通道将迎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同时中欧之间的运输需求有望扩大,中亚作为消费市场的受关注度逐渐提高。因此,日本通运决定携手哈萨克斯坦国家铁路公司,在2018年之前启动连接中国连云港和欧洲的货物运输服务。届时,日本通运将提供连接中国沿海、中亚和欧洲的铁路货物运输服务。预计如果能够定期安排货运列车,将便于客户拟定商品运输等计划等,日本企业在一带一路寻找商机的动向还会进一步扩大。

  搭建两国经济文化交流平台

  在日本商界日益重视一带一路的同时,日本政界对一带一路的态度也出现了微妙而明显的变化。今年5月,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出席了在中国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此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多个场合就一带一路表示“希望合作”。11月18日,日本外务大臣河野太郎明确表示,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经济圈构想有可能让世界受益。

  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李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日本政界对于一带一路态度的转变,是在中日关系整体由冷淡趋向缓和的大背景下发生的。日方充分认识到,一带一路完全可以成为助推中日关系转暖的突破口和着力点。而中方显然也是乐见日方出现这种积极转变的。在经过长时间的博弈与磨合后,一带一路终于让中日两国都找到了符合双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利益结合点,以及改善双边政治关系的绝佳切入点。

  李博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建设成就,让世人清楚地看到,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口号,互利共赢愿景不是“画饼”。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这让日本感受到了“得道多助”的趋势和潮流。在日方看来,一带一路可以说是日本必须搭乘的一趟经济发展高速列车。

  日本佳能全球战略研究所研究主任濑口清之长期关注中国经济与中日贸易等问题,他表示,根据近年来的跟踪观察可以明显感受到,日本媒体对于一带一路的报道内容越来越具体,报道倾向也越来越正面。这实际上反映出日本政界、商界、学界整体的思想转变。

  濑口清之认为,近年来,在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乏力、各大经济体表现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逆全球化”加剧等大背景下,中国不仅始终保持了本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而且通过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等方式和举措,为世界经济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经济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未来的无限潜力,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信用保障。同时,不少在华日资企业近年来取得了引人注目的业绩,也让原本因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信心不足而持观望态度的一些日本企业,对一带一路投来了关注的目光。

  在濑口清之看来,一带一路为中日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只要中日双方发挥各自经验,致力于构建双赢关系,不仅将为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提供难得机遇,也将为推动双方构建政治互信起到重要作用,并最终造福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