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经济发展前景乐观
2017年11月24日 08: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1月24日第1338期 作者:本报记者 王俊美

  近年来,非洲各国在维持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人口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重大挑战。11月18日,非洲开发银行发布《非洲工业化:战略、政策、机制与融资》(以下简称《非洲工业化》)报告,呼吁通过制定工业政策、实行结构化调整,加快非洲工业化发展进程。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于10月底发布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经济展望报告《地区经济展望:财政调整和经济多样化》(以下简称《地区经济展望》),对非洲未来的工业化与经济发展进程进行预测。

  短期增长缓慢

  《地区经济展望》报告认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形势有所改善,但困难与挑战依然存在。世界银行预计,2017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望达到2.6%,但该速度受到许多短期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尼日利亚石油生产的恢复以及东非、南非地区旱情的缓解。尽管非洲约1/3国家的经济增速将达到5%,甚至更多,但约占该地区40%人口的12个国家却可能出现人均收入缩减的情况。此外,虽然外部环境有所改善,外汇市场压力减缓,但许多非洲国家的外汇储备依然不足,公共债务也在迅速增加。在此情况下,报告认为,该地区应该有计划地整顿财政、实施改革,以破解关键领域的发展桎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洲部部长阿贝贝·塞拉西(Abebe Selassie)表示,短期看来,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增长速度仍然缓慢,并出现阻碍经济增长的外部风险,包括全球融资条件的紧缩程度高于预期、大宗商品价格回升势头减弱、保护主义思潮抬头等。同时还出现了改革步伐缓慢、安全威胁上升,以及某些国家选举前的政治动荡等国内风险。政治不确定性的增加会延缓调整政策措施效果的出现,削弱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

  中期增长强劲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大部分国家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其中2/3的国家已出现10年以上的连续增长。该地区经济的强劲增长与政策、机构、资本净流入以及高商品价格密不可分。尽管因油价下降的影响,2016年尼日利亚、南非等大宗商品出口国经济出现下滑,但除去这些特殊因素,该地区经济增长实际已经回弹。

  从中期来看,塞拉西认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经济增长将保持强劲态势。一方面,从全球经济环境来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上调了2017年、2018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值,释放出世界经济向好的积极信号。报告预测2017年、2018年全球经济增速分别为3.6%与3.7%,比之前预测均高出0.1个百分点。自2016年以来,全球经济环境对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增长越来越有利。得益于欧元区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2017—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乐观,并且在贸易及投资领域,欧元区和中国与该地区保持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另一方面,由于全球范围内劳动力人口将显著减少,预计到2030年,全球近一半劳动力人口增长将主要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

  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

  长期以来,非洲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步履蹒跚。非洲开发银行一直将非洲工业化作为首要发展方向。非洲开发银行行长阿肯乌米·阿德希纳(Akinwumi Adesina)表示,非洲必须通过快速工业化,赋予产品更高价值,加快提升非洲相关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非洲工业化》报告的作者之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表示,工业化进程是非洲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实现工业化,非洲各国才能改善国家状态,提高国家人均国民总收入。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认为,工业化对于21世纪非洲的发展非常重要,非洲需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向“绿色经济、学习型社会以及创新型经济”的目标迈进。鼓励创新的目的在于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而非一味地节约劳动力。

  《地区经济展望》报告认为,撒哈拉以南非洲亟须通过财政整顿、优化私营部门投资环境等措施,确保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各国政府在进行财政整顿的同时也要保证公共设施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增长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必须切实提高各级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使公共与私营部门的关系得到良好发展。

  为推动非洲经济发展,世界银行对几大重点领域进行投资,包括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韧性、让更多人获得可负担的可靠能源、推动优质教育、支持脆弱和受冲突影响的国家走向稳定等。同时,世界银行提倡推动妇女和青年的经济赋权,认为提高妇女从事商业活动的能力,消除妇女参与经济活动中的健康壁垒,增强年轻人的就业能力,对于改善国家经济前景意义重大。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