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拉人文交流日益丰富
2017年11月22日 09:01 来源:本报记者 赵媛 作者:

  11月18—19日,第一届“中拉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暨常州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常州举行,研讨会以“中华文明与拉美文明——交融与互鉴”为主题展开。中国和拉美10国的近百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与会。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拉未来合作前景光明,如何进一步深化中拉双方合作?

  中国政府拉美事务特别代表殷恒民提出,中拉关系当前有几个关键词值得关注。一是“一带一路”,期待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中拉发展战略对接。二是“全球治理”,中方愿同拉方一道,共同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三是“利益交汇”,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四是“民心相通”,落实好人文交流举措,将中拉友好世代传承下去。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吴白乙表示,文化是人类生存方式复杂符号的总和,而文明是基于文化之上的自觉意识及系统表达。文明没有优劣之分,互学互鉴、共同发展是国与国相交的主流价值观,这是二战结束70多年来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体现。虽然在实践中仍有强权政治和强势文明作祟,但文明的交融与进步并没有因此而止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文明既包括相对固态的历史,也有面向未来的动态发展。拉美地区正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世界展开全面互动的重要地区之一。拉美国家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较多地体现在其法律制度和产业政策中,应该客观地看到其中的哲学思想和人文价值,对拉合作尤应注意尊重拉美国家发展意愿,这样才容易理解对方,从心灵上走近对方。对于拉美历史与现代文明,应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真实的知识,而不能从媒体上接受只言片语。总之,对一种异域文化的了解,需要深度去“阅读”。

  巴西瓦加斯基金会中巴研究中心主任高文勇(Evandro Menezes de Carvalho)对记者表示,在推动中拉命运共同体构建的过程中,首先,应了解拉美众多国家差异化的国情与文化,以及各自面临的不同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其次,明确中拉合作目标,不仅是贸易投资合作,也包括科技、人文、学术交流等多领域合作。中国助力拉美基础设施更加联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升级,中国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这其中众多的方法、工具、技术都值得拉美学习借鉴。当前世界面临重大挑战,如金融、气候乃至思想缺乏的挑战,这也正是中国和拉美国家贡献自身智慧的历史机遇期。

  墨西哥维拉克鲁斯大学中国—维拉克鲁斯研究中心主任阿尼巴尔·索特雷(Anibal Zottelle)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拉学者应致力于将理论研究转化成丰硕的实践成果,助力实现互利共赢,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索特雷表示,中国与墨西哥的合作日益深化,通过推进智库合作、发展墨西哥商会以及企业协会等平台,中墨将可持续推进双边多领域合作。

  文化架起民心相通的桥梁

  中拉不仅贸易体量巨大,人文交流也日益丰富。秘鲁共和国驻华大使胡安·卡洛斯·卡普纳伊(Juan Carlos Capunay Chavez)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秘皆为文明古国,文化交流以及学术合作是中国与秘鲁合作的重要领域。中秘之间正在开展越来越广泛的学术、教育交流合作,如秘鲁首都利马有6家孔子学院,秘鲁研究中心也在中国落户。他认为,推进中秘多领域务实合作,稳步落实中秘签署的《2016—2021共同行动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阿根廷驻华使馆公使胡安·科尔特雷蒂(Juan Cortelletti)表示,中国与阿根廷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其中文化交流是重要的合作领域。文化互鉴带来的影响是长远、可持续的。阿根廷通过创新途径加强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例如搭建平台促进民间外交、加强中阿媒体交流、组织留学生参加翻译等文化活动。

  委内瑞拉驻上海总领事莱斯贝斯·贝里奥斯(Leisbeth Berríos)表示,国与国之交不仅是贸易交往,更是文化与发展模式的相互借鉴。委内瑞拉不仅有丰富的石油、矿产资源,更重要的是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希望更多年轻的委内瑞拉学子在中国学习深厚的中国文化,将中国的先进经验带到委内瑞拉,成为委内瑞拉未来的领导者。同时,贝里奥斯也希望更多的中国学子来到拉美,体验热情洋溢的拉美文化。

  哥伦比亚国立大学艺术系讲师李戈(Rodrigo Escobar-Vanegas)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优秀电影在哥伦比亚产生了广泛影响,虽然中华文明与拉美文明存在差异,但情感是相通的。中国电影中传达的朴素情感引起了哥伦比亚人民深刻的共鸣,衔接起信任和理解的纽带。

  该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常州大学、江苏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朝华出版社联合主办。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