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移民对“土著”产生深刻影响
2017年08月16日 07:5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8月16日第1271期 作者: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王悠然

  当今美国各地散布着相当数量的移民,这些移民群体在服装、饮食、语言、宗教、娱乐等方方面面给美国社会带来了明显而深刻的影响,并引发了移民和同化等相关问题的大量研究。这些研究大多关注移民及其子女如何适应新环境、新文化,而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副教授托马斯·希门尼斯(Tomás Jiménez)则聚焦于问题的另一面,即因大批移民涌入而引发的种族、政治、经济、文化变化对于美国当地人意味着什么?在移民色彩浓重的环境下,各种人群经历了怎样的同化过程?

  调整过程并不舒适

  《1965年移民与国籍法修订案》通过后,美国迎来了“移民潮”。现如今,10%以上的美国居民出生于其他国家,25%的美国居民的父母中至少有一人出生于其他国家。那些祖先在1965年前就来到美国、已在美国生活了至少三代的“土著美国人”面对移民潮做出了哪些调整?对此,希门尼斯对硅谷地区三个移民密集城市展开调查访问,并完成《同化的另一面:移民如何改变美国人的生活》(The Other Side of Assimilation: How Immigrants Are Changing American Life)一书。

  希门尼斯调查了硅谷地区的“土著”,了解移民对其工作、学习、社交、婚恋、娱乐等方面的影响。受访者来自各有特色的三个城市:东帕罗奥图市较贫穷,人口曾以非裔美国人为主,现以拉丁裔为主;库比蒂诺市聚集了众多中高收入人群,亚裔已取代白人成为多数群体;圣何塞市的伯耶萨区属于中等收入区域,居民族裔构成一向多元,现以亚裔特别是越南移民为主。受访者的年龄、社会阶层、族裔背景各不相同,但都与移民有较多接触,这种接触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世界观。从受访者的讲述中可以看出,在移民群体适应新环境时,“土著”也经历了不舒适的调整过程。他们未必接受移民的饮食、语言、节庆活动、艺术,但将移民潮带来的文化活力视为周边世界的一个正常组成部分。移民对“土著”的种族身份认同造成了冲击,对“土著”心中的“美国人”概念构成了挑战。对此,“土著”一方面“收紧”了其对“美国人”的定义,另一方面又因个人经历而拓宽了认知。

  同化是关联性且非对称的

  据希门尼斯介绍,学界对移民同化问题的最早思考可追溯至美国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领军人物之一罗伯特·E.帕克(Robert E. Park)。帕克等人以芝加哥为实验场,对不同族裔之间日渐增多的接触予以考察,并将同化定义为:“个人和群体相互渗透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和群体获得了其他个人或群体的记忆、情感、态度,并通过互相分享经历和历史而合并进入到一种共同的文化生活之中。”这一定义表明同化可能涉及多个群体的互相改变,帕克呼吁从多主体视角出发理解种族关系。然而,此后的同化研究走向了另一方向,社会学家关注的是移民如何适应同质化的“土著”人口,其共识是同化是一个不可逆的单向过程。1965年的移民与国籍法改革推动了学界重新思考同化问题,但本质上仍将同化视为移民单方面适应靠拢“土著”的过程。直到21世纪,才开始有一批学者提出,同化改变的不仅是占少数的移民群体,但相关研究大多仍将重心放在移民的改变上。

  希门尼斯基于考察结果提出,同化是关联性的,它是移民和“土著”发生接触后,在日常生活中来回反复调整的过程。这些调整在移民和“土著”相遇之初非常剧烈,随着双方在种族、族裔和国民归属感等方面形成共识,而后逐渐缓和(常需几代人的时间)。调整过程中,双方都产生了巨大的失落感,希望一切像过去一样,同时又都感到移民带来的活力。双方的调整互相牵连:移民通过语言、饮食、宗教习俗等方式努力保持与祖国的文化联系,这些努力拓展了“土著”对文化规范,以及自己与这些规范间关系的认知;移民对美国种族格局的理解影响了他们在学业和工作中的表现,反过来又深刻地影响了“土著”对自己种族身份的理解;移民涌入移入国劳动力市场令“土著”备感竞争压力。

  同化虽是关联性的,但未必对称。希门尼斯的考察结果显示,同化的对称性取决于三个因素:群体规模、群体地位、现有制度安排。人口众多、地位较高、已在主流体制内立足的群体更有能力对其他群体施加影响。不过,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硅谷地区,“土著”白人群体不一定最具影响力。该地区半数以上人口出生于其他国家或其父母出生于其他国家,且集中了受教育水平高、收入高的高技术移民,因此移民群体在此地拥有巨大影响力。但某些情况下,“土著”的看法很坚定,特别是在语言问题上,他们将使用英语看作国民身份的标志之一。制度安排,如移民法,也能使群体影响力的天平向一方倾斜。法律地位是区分“内外”的森严界限,非公民在政治和社会归属方面处于劣势,他们无法正式参与移入国政治或选出为自己所属群体利益发声的代表。但受益于现有制度的人也可能反对这些制度,就像一些“土著”在采访中表示,美国移民法应该改革,以开放更多入籍机会。

  移民扩大国民身份共识

  关联性的同化使“土著”对国民身份的认识发生转变。希门尼斯说,“土著”受访者对“什么是美国人”的看法与美国主导政策和政治舆论高度一致,他们更愿意同化移民,而非改变自己对美国人的定义。

  但与此同时,随着受访者与移民接触经历增多,他们对“美国人”的理解也在变化。尽管受访者坚信使用英语是美国国民身份的核心之一,但他们也认为在个人“语言库”中英语可以与其他语言并列。相对于法律定义,他们倾向于从行为角度评判一个人是否有资格成为美国公民——努力工作、遵守法律、按规则行事、对国家经济有贡献。即使是非法移民,也值得被给予入籍的机会。由此可见,人们对于“什么是美国人”的共识扩大,可能不仅源于移民被同化进入美国主流社会后发挥的影响,也源于“土著”在与移民互动过程中产生的思想变化,他们强化了自己对美国国民身份认识的某些方面,弱化了另一些方面。

  (本报华盛顿8月15日电)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