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极端主义
2015年11月30日 08: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1月30日第855期 作者:本报记者 姚晓丹

  当地时间11月27日,法国政府在巴黎荣军院举行官方悼念仪式,纪念11月13日晚巴黎系列恐怖袭击事件的遇难者。法国总统奥朗德表示,法国将竭尽全力消灭宣称对袭击事件负责的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并将获得最终的胜利。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蒂埃里·德蒙布里亚尔(Thierry de Montbrial)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相信,终将会在对极端势力的斗争中获得胜利,但这需要通过长期的努力来实现。同时,人们应认真思考极端势力产生和快速扩张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合作及应对策略,以防止类似悲剧再现。

  内外因素导致极端组织发展

  德蒙布里亚尔认为,与极端势力之间的斗争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因为对方会利用恐怖手段随时发动攻击,不但不遵守社会公认的准则,还蛊惑、利用年轻人帮助他们达到某种目的。他认为,造成如今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西方国家领导人对西亚地区的局势理解得不够充分,采取了错误行动,并且一直重复这种错误,导致该地区的混乱局面,给极端组织蔓延的空间。

  法国《外交政策》主编多米尼克·达维德(Dominique David)表示,过去25年来,西方国家一直在西亚地区重复着错误的、理想化的盲目行动,它们的行动很大程度上促使该地区某些国家陷入分裂状态,导致了该地区的混乱状况一再恶化。而这种混乱不仅使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深受苦难,也影响到欧洲的安全与稳定,对欧洲的社会安全与民众间的团结造成了不利影响,持续不断的战争所导致的难民问题给欧洲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社会学分析与干预中心主任法哈德·霍斯罗哈瓦尔(Farhad Khosrokhavar)对记者表示,对于巴黎恐怖袭击事件,除了外部因素,来自欧洲内部的因素也值得我们关注。霍斯罗哈瓦尔认为,近年来,欧洲的激进分子人数上升,而各国情报部门在这方面布置的监控力量不足,也是已经上了监控名单的极端组织成员能够逃过监控,实施恐怖活动的重要原因。

  不能将极端组织与宗教混为一谈

  霍斯罗哈瓦尔表示,欧洲的激进分子主要来自两个群体。一个是传统的反社会者。他们通常来自大城市郊区,是所谓的“郊区青年”,在比较贫穷混乱的环境中长大,认为自己在社会上受到厌恶和排挤,觉得自己是社会的受害者,将对社会的仇恨铭记于心。他们认为自己在以“工作、家庭、融入社会”为中心的这种主流模式中“没有未来”,而加入激进组织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将自己的仇恨神圣化,将自己的主动挑衅行为和寻求刺激的想法合理化、正义化的方式。

  另一个是近年来新兴的群体,其中多数是来自中产阶级家庭的青年人,特别是女性。他们并不憎恨社会,但可能受亲朋好友或者宣传材料的影响,对激进或极端组织抱有一种天真的浪漫主义幻想,认为加入其中是对自己的考验,是从青少年转变为成年人的仪式。

  达维德认为,在激进分子与宗教的关系上,虽然很多激进或极端组织都利用宗教的名义开展活动,但是我们不应该把任何一种宗教与极端组织混为一谈,也不应该因此对一些宗教抱有偏见,因为极端组织所宣称的思想,并不能反映其自称信仰的宗教的真正传统和主流精神。

  建立欧洲层面的监控体系

  有关专家认为,恐怖事件的发生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要反对极端主义,我们就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日益增长的极端主义。

  达维德认为,与西亚局势有关的各方,应当共同采取行动,尽快重建该地区的政治和社会秩序。首先通过军事行动遏制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进一步发展。然后通过外交手段,平衡协调各方的诉求,达成一个可执行、可持续的重建计划。为了实现这些,西方国家应放下自己在所谓的“民主”方面的固有观念,与当地利益相关者密切合作,以便在打击极端势力和阻止其扩大发展方面取得较好的效果。

  而在欧洲内部,除了各国要强化自己的管控体系以外,霍斯罗哈瓦尔认为,还应建立一个欧洲层面的统一监控体系,以及时交换情报并进行更为有效的监控。鉴于极端组织成员善于利用媒体和社交网络“塑造”形象、传播观点,吸引青年人的注意等,各国政府应加强在这些方面的监控和宣传。此外,人们还应注意给予难民或者信仰伊斯兰教的人应有的尊重,吸引他们加入积极打击极端主义的一方,而不是把他们推向对立面,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打击极端势力。当然,长远而言,提高青年一代受教育水平,加快经济复苏,降低年轻人的失业率,使那些反社会的青年都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