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寻外星智慧生物引争议,霍金称不要和外星人联系
2015年08月03日 08: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8月3日第780期 作者:本报驻伦敦记者 姜红

  

  美国当地时间7月23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消息称,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行星开普勒-452b(Kepler-452b)。这是人类迄今已知的与地球最为类似的宜居带行星,其表面可能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液态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表示,此次发现堪称人类探寻“另一个地球”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

  就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宣布该消息的几天前,英国著名科学家霍金与俄罗斯投资大亨尤里·米尔纳(Yuri Milner)在伦敦共同宣布启动“突破聆听”(Breakthrough Listen)项目,准备投入1亿美元,开展为期十年的搜寻外星智慧生命工作。相比于以往的尝试,此次搜寻工作的复杂性、持续性、深度和广度均有所提高。

  全球参与宇宙探索正当时

  “人类非常需要去探索,去学习,去了解。我们是社交型生物。对人类而言,了解自己是否独自存在于宇宙中有重要意义。”霍金在“突破聆听”项目启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该项目有望使人类了解是否还有其他外星生物存在,具有重要意义。对相关问题的研究,还涉及人类对宇宙认识的深层问题。

  “寻找外星智慧生物是一场赌博,但是即便成功的概率很低,也仍然值得一试。”英国天文学家、皇家学会前任会长马丁·里斯(Martin Rees)对记者表示,如今电子及信号处理方面的技术进步极大地提高了搜寻灵敏度,开普勒-452b等行星的发现鼓舞我们寻找更多目标,而且,随着社交媒体及大众科学时代的到来,全球都可以参与到这一宇宙探索中来。因此,现在拓展相关的研究可谓正当其时。

  人类的好奇心及求知欲驱动人类对外星智慧生物进行不断探寻。20世纪物理学家费米在与他人探讨该问题时曾表示,如果说宇宙中技术发达的文明之间有共通之处,那么,人类应当可以通过某种渠道探测到外星生物,可是他们到底何在?

  著名的“费米悖论”被人们进一步引申和阐释。考虑到宇宙的浩瀚和古老,人们倾向于相信有很多发达的文明存在于其中。然而,目前尚缺乏相关佐证。也就意味着,可能宇宙中发达的文明并没有那么多;或者人类目前的观测手段仍不够完善、研究方法存在问题。

  目前人类对于生命起源所掌握的知识还太有限。里斯表示,银河系可能充满着高等生命,人类只是其中的年轻一员;也可能地球错综复杂的生物圈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搜寻外星智慧生物的工作一无所获,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意味着我们的地球很可能是广袤宇宙中最重要的所在。

  外星生命是否存在有争议

  当被问及外星智慧生物是否存在时,霍金的回答是“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他表示,此次“突破聆听”项目与以往搜寻外星生物的努力相比,突出的优势在于其资源众多。即使此次搜寻工作依然一无所获,那么也仍然不能证明人类独自存在于宇宙之中。

  目前,关于外星生物是否存在有较大争议。有人认为,既然地球孕育出智慧生命,那么其他与地球条件类似的星球上也极有可能存在类似生命。搜寻外星智慧生物的先驱、美国天文学家法兰克·德雷克(Frank Drake)在20世纪60年代曾提出公式,用以估算银河系中有多少外星文明能够与地球联系。

  但也有人认为,地球孕育生命是在其特定条件下发生的。美国地质学家暨古生物学家彼得·沃德(Peter Ward)与天文学家唐纳德· 布朗尼(Donald Brownlee)所著《地球殊异:为何复杂生命在宇宙中并不普遍?》(Rare Earth: Why Complex Life Is Uncommon in the Universe)认为,像地球这样适宜生命存在的星球在宇宙中非常稀少。

  “很多人认为,既然生命可以在地球上发展,那么生命在宇宙中应当也是普遍现象。然而,这一观点可能是出于观察选择效应,因而不见得站得住脚。”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Future of Humanity Institute)科研主任安德鲁·施耐德-比蒂(Andrew Snyder-Beattie)表示,无论智慧生物是多么不同寻常,人们总会期待智能生命能够在某个星球上演化。然而,生命能在地球上存在并不能进而佐证生命在宇宙中是常见现象。

  找不到外星人或许是好消息

  许多专家认为,外星生物有太多未知之处,即使存在外星生物,人类也并不了解其进化程度比人类高还是低,不了解其对待人类是友善还是敌对。

  “突破聆听”项目要寻找外星智慧生物,但是并不会发出信息或信号与外星智慧生物取得联系。霍金也认为,应当避免与外星人联系。他表示,纵观人类历史,对于智慧层次更低的生物而言,人类与其相接触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更高等的文明与更原始的文明相碰撞时,结果往往不利于后者。“阅读我们信息的另一文明可能领先我们数十亿年。若是如此,他们将会远比我们强大得多,我们对他们的价值或许微乎其微。”

  多年来,人类通过使用大型电子天文望远镜监听外太空的信号,希望能够发现外星智慧生物,但是并无进展。一些专家认为,这反而是好消息。

  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所长、哲学教授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曾撰文,其援引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助理教授罗宾·汉森(Robin Hanson)提出的“大过滤器”理论表达对人类未来的隐忧。

  “大过滤器”理论认为生命从无到有、发展出高等文明乃至到星际扩张的过程中,在某个阶段很可能受到“大过滤器”的阻挡而几乎不能跨越。博斯特罗姆认为,如果这一“大过滤器”存在于生命起始的阶段,那么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大多数星球都未能孕育出生命。但是这一“大过滤器”可能存在于较为偏后的阶段,也就意味着一些外星生命可能早于人类形成,而后又在某个阶段走向灭亡,因此人类目前无法探测到外星生命。假若人类在搜寻中发现了外星生物遗迹,那么人类应担心自己是否会步其后尘,在未来的某个时候走向灭亡。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