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江地区民族青少年的生命态度
2021年02月04日 09:5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2月4日第2105期 作者:尹可丽 董现南 姬弘

  生命态度是指人对生命的态度,即个体对与生命有关的人、事、物的观念、情感和行为倾向等。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是生命态度的基本内容;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阶段,所以也是有关生命的重大议题。塔尔博特(Talbot)的研究发现,经历过亲人死亡会对生命态度产生负面的影响。但有研究发现了相反的结果,比如高钰琳等人的研究认为,经历过亲友死亡的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更为深刻,生命态度也更为积极。另外,宗教信仰会对生命态度产生影响已在多个研究中得到证实。荣格(Jung)以中年女性为对象的研究表明,宗教信仰、死亡态度与生命意义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什叶(Shiah)等人对中国社区群众进行的研究也发现生命意义与宗教虔诚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周佳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进行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的生命及其发展、生命目的等都持有较积极的态度,并表现出对其他生命的尊重,而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会受到自身所信仰宗教的影响。

  独龙江地区位于中国西南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之中,独龙族、傈僳族和怒族世居于此。由于地理环境偏僻、人口少、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等原因,独龙江地区的社会文化环境较为特殊。本土宗教通过风俗、节日、庆典、生活习惯等在独龙江地区群众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1999年第一条独龙江公路通车,2009年国家针对该地区的“整乡帮扶整族推进”项目启动,独龙江地区获得迅速发展,当地人与外界联系日益加强,现代社会的观念随之涌入其中。为探究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学校教育大力推进、文化变迁巨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独龙江地区青少年对待生命的态度,我们采用《主观寿命预期量尺》《死亡接触经历问卷》《本土生命态度问卷》与《简短版生命态度量表》,调查了独龙江地区小学四年级至高三年级共9个年级的589名学生。其中,男性293名,女性296名;独龙族246人、傈僳族172人、怒族171人。调查结果如下。

  第一,主观寿命预期,即预期自己能够活到多少岁。舒星宇等人对中国10—14岁和15—19岁两个年龄组青少年的主观寿命预期进行了研究,得到的结果分别是68.76岁和63.86岁。本研究发现,傈僳族、怒族、独龙族三个民族青少年的主观寿命预期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85.39岁、81.72岁、78.20岁,这说明三个民族的青少年都对自己未来的生命充满积极的预期。

  第二,死亡接触经历,即接触过亲人或熟悉的人死亡的经历。72.5%的怒族青少年、67.1%的独龙族青少年、55.2%的傈僳族青少年有接触过亲人或熟悉的人死亡的经历。涉及的死亡亲友身份,集中在“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类”和“叔姨舅婶类”“父母类”,而“亲兄弟姐妹类”“堂表兄弟姐妹类”以及“未写明死亡对象身份类”所占人数和比例都较小。对接触到亲友死亡“这件事有没有影响你对生命的看法?如果有,请写出这种影响是什么”的回答,三个民族的青少年均认为自己的情绪受到亲友死亡经历的影响较大,感到伤心的时间长、程度较深。在认知方面的积极影响,是让青少年懂得了“要珍惜生命、喝酒有害健康、珍惜家人、及时行乐、多行善、要更加努力”等,但也使其体验到生命脆弱而无常、死亡是可怕的、孤独等消极感受。

  第三,有关本土宗教、基督教和饮酒习俗中与生命相关的观点和态度。独龙族、傈僳族、怒族青少年对“人和动物两者都拥有生魂和亡魂”“亡魂居住的地方和人间是一样的”“亡魂如果生前有不满之事,就会给人畜带来不利”等本土宗教生命观的认同度低;对“善良的人死后进入天堂,作恶的人死后进入地狱”“人可以因为对至高无上的神的信仰而得以永生”等基督教生命观的认同度也不高;对“喝酒不会危及人的生命”“喝酒可以使人开心起来”“如果没有酒喝,人生的乐趣就会少很多”等与饮酒有关的生命观持否定态度。对三类生命态度的年级差异进行比较发现,小学生比初中生更加肯定基督教的生命态度,而高中生比初中生更认同饮酒相关的生命态度。

  第四,关于理想、自主、爱与关怀、存在感、死亡态度、生命经验等与个体自我成长有关的生命态度,具体涉及梦想、生活目标、意义、方向、责任、关心和帮助他人、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克服生命困境等。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对与个体自我成长有关的生命态度表现得比较积极,绝大多数人持有肯定的态度。相较没有死亡接触经历的青少年,有死亡接触经历者在与自我成长有关的生命态度上的得分更高。这表明亲友死亡经历对三个民族青少年生命认知的影响是积极的。与生命相关的饮酒态度可以显著负向预测个体自我成长的生命态度,即越赞同饮酒有益生命者,越不赞同与自我成长有关的生命观点;基督教生命态度对自我成长的生命态度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本研究结果说明,生活在独龙江地区的独龙族、傈僳族和怒族青少年的生命态度较为积极,亲友的死亡事件对他们生命态度的影响多数是积极的。但也不能忽略这些死亡接触经历对青少年情感的消极影响。对于有死亡接触经历的,尤其是正在经历着亲人丧失的青少年,其所在的家庭应该重视这种经历对青少年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给予其更多的关怀、宽慰;学校可以针对处于不同情况的个体给予及时、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青少年正确看待死亡,减轻其情绪和精神上的困扰或疑惑。此外,还可以加强学校心理辅导老师或班主任与丧亲者家庭的联系,通过整合学校和家庭两方面的力量对丧亲青少年进行帮扶。在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体系中,有针对性地设置生死主题方面的辅导是有必要的。通过辅导活动,向青少年解释丧失亲人之后应对哀伤经历的任务阶段,即接受事实、情感体验、适应变化、内心整合与个人成长,能够帮助青少年获得更积极的心理成长。另外,本研究在对主观寿命预期的调查结果中也发现,三个民族的青少年认为未来可能导致自己生命终止的原因中,病死、意外死亡、酒精中毒、自杀、他杀占有一定的比例。无疑,这与青少年对周围死亡事件原因的觉察不无关系。而这种对自身死亡原因的预想,透露出三个民族青少年群体中的少部分人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安全感。所以,有必要对这部分人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在预期会“意外死亡”的答案中,有较大比例的人提及车祸或因醉驾导致的车祸。因此,有必要对三个民族青少年进行交通安全教育。此外,独龙江地区河流湍急、高山险峻、植物多样等,也会造成溺亡、误服有毒植物致死等意外发生。面对这一事实,应根据当地情况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破除其对于交通、河流、特殊植物等本身的负面认识,建立起正确的因果联系,消除其恐惧情绪,并减少不当行为的发生。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多民族聚居地青少年同伴圈子的文化社会化与教育引导研究”(19YJAZH1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