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积家 杨群:2018年中国心理语言学蓬勃发展
2019年01月14日 09:4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月14日第1615期 作者:张积家 杨群

  语言的脑科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运用脑科学手段研究语言的生理—心理机制,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语言的脑与神经影像研究者谭力海首创大脑语言功能区“文化特异性理论”,其对中文阅读障碍儿童的研究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2018年,谭力海等对词汇音调的听觉加工神经系统进行元分析,并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卢春明等利用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fNIRS)多人同时脑成像技术研究了在人际交流情境下的脑同步现象。韩在柱等以脑损伤病人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语言加工及障碍的认知神经网络基础。杨亦鸣等考察了中国古代诗歌阅读过程中押韵和诗意理解中的认知机制,发现了反映语音预期的P200效应。为推动语言的生理—心理机制研究进一步发展,2018年6月29日至7月1日,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神经语言学研究会成立,推动了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相关学科的深度融合,有利于促进知识、人才及创新要素协同,让中国心理语言学在世界发出声音。

  言语产生与理解依然是主要研究内容。屈青青等研究汉语言语产生中的语音加工单元,考察音位加工的特异性、位置编码、组合方式和时间进程。语言理解研究集中在字词识别、阅读能力、交流互动以及语言与其他认知结合上。字词识别研究主要涉及首、尾语素频率、声调和语境、汉字刺激质量和频率、词素语义等对词汇识别的影响,手写体文字识别特点及神经机制,汉字识别的反启动效应及形声字的语义透明度和结构类型对义符语音激活进程的影响。阅读能力研究多涉及阅读障碍儿童的视觉注意广度、时间加工缺陷、听觉缺陷或不足对阅读流畅性的影响。交流是以语言为核心媒介的人际互动方式。交流互动性决定语言认知过程的复杂性和灵活性。手势和语言的共同表达促进语言的产生和理解、整合与记忆。语言与其他认知结合的研究包括双语者的颜色范畴知觉效应、颜色词的语用关系对颜色认知的影响、声音概念垂直空间隐喻表征、言语编码与视觉编码在时空联结中的作用、语言线索对空间关系表征的影响机制、主动性控制在语言转换线索加工中的作用。

  语言习得研究继续受到重视。语言习得研究涉及两方面:一是字词意识获得与发展及对阅读理解能力的预测。文字认知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正字法意识是早期文字知识的重要方面,在儿童字词识别和阅读能力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刘宇飞等发现,汉族学龄前儿童的汉字特异性意识发展不成熟,未发展出部件位置意识。儿童口语词汇知识对字词识别、流畅的功能性交流及阅读理解有重要影响。程亚华等发现,语音意识、同形语素意识、复合语素意识均可正向预测学生口语词汇知识的起始水平。语素意识对阅读理解有重要作用,并通过字词阅读流畅性促进阅读理解发展。字词流畅性比句子流畅性对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贡献更大。二是发展性阅读障碍。发展性阅读障碍是在获得阅读技能方面存在特殊困难。由于阅读从基础视觉加工开始,研究者关注阅读障碍者的视觉空间注意能力。阅读障碍者具有听觉时间加工缺陷,视听时间加工缺陷以不同方式影响阅读发展。

  语言与文化对认知、人格的影响引起关注。语言不仅决定讲话者的非语言认知过程,还影响人格。语言凝聚着文化中有关人格的概念和理论,个体掌握语言时,也掌握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人格理论。语言理解是文化移植过程。文化影响自我,文化差异造成自我差异。张积家等探讨颜色词的语用关系对颜色认知的影响,发现由语用关系引起的颜色感应在颜色认知中起重要调节作用;比较维吾尔族和汉族大学生对红、绿颜色的认知,发现语言与文化对颜色认知的影响是间接效应(塑造个体的颜色知觉空间)与直接效应(语言作为记忆策略)并存;研究空间语言标记(外/内)对亲属关系容器隐喻的影响,发现与亲属关系性质容器隐喻不一致的空间语言标记干扰亲属词语义加工;通过提取诱发遗忘范式考察维吾尔族的父子连名制对父亲参照效应的影响,发现在维吾尔族人的自我中包含父亲,在汉族人的自我中不包含父亲;考察语言与文化对摩梭人自我的影响,发现在摩梭人的自我中包含姨妈与舅舅,在汉族人的自我中则不包含姨妈与舅舅。这些研究深刻论证了语言、文化与认知、人格的关系。

  双语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双语研究既有典型的二语习得研究,如语言持续激活惯性对双语切换代价的影响、执行功能的双语优势、首尾词素频率对双语者复合词识别的影响、听觉条件下双言者的语义通达机制、双语语言监控的神经机制,也有对不同语言文化下不同民族阅读理解的研究,如发现双语者的第二语言范畴可以改变双语者母语的范畴,语言与文化影响知觉能力。陈宝国等发现,语义类似性是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歧义词的重要因素。丁国盛等发现,双语学习改变语言控制脑区与语言加工脑区的功能交互作用,双语经验对脑功能有塑造作用。吴燕京等发现,一般抑制控制训练增加双语产生中注意力调节和冲突解决的神经资源。

  未来研究除对上述领域持续关注外,还需要对下列领域予以重视。一是老年人的语言能力研究。随着我国步入老龄社会,老年人的语言能力需要引起更多重视。彭华茂等发现,老年人的舌尖现象由抑制能力不足导致,通达、删除功能不足是老年人舌尖现象增多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学者们对老年人的脑认知功能及运动和言语产生较为关注,但对老年人语言能力的研究仍需进一步加强。这不仅有助于发现与验证心理语言学的理论,也有助于促进老年人的健康与幸福。

  二是生态环境、生产方式、语言环境对语言能力的影响。生态环境因素可纳入人的认知结构,这决定了生活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人对世界的认知不同。处于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人,其语言均会受生态环境、生产方式、语言环境影响,表现出独特性。王婷等发现,鄂伦春族千百年来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成为重要的生态变量,影响后代的视空间工作记忆能力和语言能力。锡伯族人在清代由东北来到新疆戍边,生活在多语言环境中,许多人兼通锡伯语、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被称为“翻译天才”。揭示生态环境、语言环境与生产方式对个体语言能力发展的影响,将丰富心理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三是关注少数民族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重视语言对国家认同的影响。已有双语研究侧重于考察中国人学习外语,对少数民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关注不够。杨群等发现,正字法深度对维吾尔族和汉族汉字词命名的影响方式有不同模式。这与两民族的母语特点、词汇获得年龄、语言熟练程度和语言加工方式不同有关。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语言相通是民族间沟通的基本条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不仅影响少数民族的认知,也影响国家认同。如何提高少数民族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效率,克服少数民族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面的困难,是中国心理语言学研究者的责任。

  四是重视研究特殊群体的语言。针对特殊群体的语言研究不仅涉及发展性阅读障碍或孤独谱系障碍儿童,还涵盖听障儿童、视障儿童。陈朝阳等发现,聋生在利用语境预测性促进词汇加工上与健听者有差异。相对于低阅读技能聋生,高阅读技能聋生识别词汇时能够更多地利用语境预测性信息。近年来,有学者在聋生、弱智学生、自闭症儿童语言能力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从整体上看,这方面研究还较少,研究力量也较薄弱。

  五是探究语言与音乐的关系。语言与音乐为人类社会所独有,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手段。原始母语假说认为,语言和音乐可能具有相同起源。语言与音乐都按照一定规则组织起来,采用复杂的层级分析形式加工。元分析发现,语言与音乐在低级加工阶段存在共享神经基础,在高级加工阶段更多地表现出各自的特点。杨玉芳、蒋存梅等将心理语言学研究拓展到音乐领域,发现语言与音乐有相似的韵律边界和句法结构。张伟霞等发现,歌词影响音乐情绪加工,语言与音乐的情绪加工存在交互作用。语言与音乐的关系将成为心理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系国家民委重点项目“少数民族学生双语学习认知规律研究”(2017-GMA-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