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书昌:“心理(学)”一词或由中国人首创
2018年09月17日 09:0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17日第1538期 作者:阎书昌

  “心理学”这个学科名称从何而来?中国学界一般认定该词是日本学者西周于1875年利用日文中的同形汉字创制的,1897—1898年由康有为引介到中国,属于外来语。一百多年以来,学界一般认为中国人在日本学者西周之前没有使用过这个学科名称。但最近研究发现,1872年一个叫执权居士的人在《申报》上发表《附论西教兴废来书》一文,该文认为西方宗教随着科学的兴起而正在逐渐衰落,文中写道:“虽彼之化学、天文、格物、心理各学亦皆有所以惩教道之假讹焉……虽格物、化学、天文、心理等事或盛行……”虽然此处“心理”和“学”没有联缀在一起,但这是中国文言文表述习惯导致的,它和三字联缀的“心理学”的指代是一致的。执权居士在这里是将心理学与化学、天文学、格物学三个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学科并列起来,因此这一名词即为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心理学学科名称。这也是笔者所著《中国近代心理学史(1872—1949)》为什么将中国近代心理学史的起点选为1872年的原因。但是执权居士这个人到底是谁?他所使用的“心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怎样的关联?

  通过考证发现,执权居士的本名叫朱逢甲(1817—?),1872年前后相继使用过持平叟、持平居士、持平子、公道老人这几个笔名。朱逢甲,字莲生,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人,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秀才,能诗善画,博古通今。1851年(咸丰元年)朱逢甲远赴贵州,协助张之洞的父亲兴义府太守张锳编纂府志,在滞留贵州期间编写了《间书》。19世纪60年代后期,朱逢甲回到上海后开始协助传教士林乐知办《中国教会新报》,出任秉笔华士,相当于编辑。在此期间,朱逢甲在《中国教会新报》《申报》上发表过几十篇文章,涉及中西之学的多个主题。也正是朱逢甲在协助传教士办报刊的过程中,具有了西学的学科意识,并创造性地使用了“心理(学)”这一学科名称。

  朱逢甲还具有朴素心理学知识素养。1871年,他在《相术论》中提到荀子写有《非相》篇,宋代陈抟(希夷)著有《心相》篇,都是在主张“相心不论面”的观点,即不能以貌相、皮相识人,而是要相“心”。朱逢甲进而提出:“汇心之理与事,合貌之骨格与气色参之”,意即将关于心理的道理和事实加以汇总、整理,再参照人的外貌和气色,才能更好地识人。中国心理学史学界对“心理学”一词源流的史料考辨,多强调“心理”二字联缀使用的源头,但是对“心之理”一词源流考辨有所忽视,而从“心之理”发展到“心理学”的内在关联程度要比从二字联用的“心理”发展到“心理学”的关联程度大得多。1872年,朱逢甲发表《附论西教兴废来书》一文时,需要命名一门关于人自身精神世界的学科名称,而他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再加上他此前在心理学意义上使用过“心之理与事”一语,“心理(学)”一词在朱逢甲笔下便创造性地产生了。

  1872年,朱逢甲创造性地使用“心理(学)”一词命名该学科,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而成,同时又是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产物。1875年,日本学者西周独立地使用“心理学”一词,同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可以说,朱逢甲、西周在心理学学科名称的创制上殊途同归。西周定制的“心理学”名称迟至1897—1898年由康有为引入中国,并广泛传播开来。19世纪中叶至1898年之前,在西方心理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汉语知识界产生了一系列学科名称:灵魂学、魂学、灵魂之智、心理(学)、性理(学)、灵魂说、心灵学、心学、心才学、心性学、性情学、性学等。遗憾的是,朱逢甲创造性使用“心理(学)”一词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并没有继承他的创制,也就是说朱逢甲的创制在历史上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朱逢甲创制“心理(学)”一词学术影响的缺失,却无法掩盖其历史价值和意义。朱逢甲创制“心理(学)”一词的过程反映出中国文化不仅孕育了“心理学”作为学科名称,并在中国人智慧中创造性出现了“心理(学)”一词。至此,“心理(学)”从其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到创造性使用者的中国人身份以及被首先使用的中国文化语境,完整地构成了该词“中国智造”的历史图景。当代汉语语境中的“心理学”一词确系由西周所创制,而朱逢甲所创制的“心理(学)”因为未广泛传播开来而未被接纳和继承。西周所创的“心理学”虽然“流芳千古”,却并非“前无古人”;朱逢甲所创“心理(学)”虽“昙花一现”,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所开出的智慧之花,它虽然未能开创未来,但当代日语、汉语语境中心理学学科名称亦未能超越于它。

  朱逢甲在中西学交融与碰撞的时代背景下,首先创造性地使用现代学科名称“心理(学)”,及其朴素心理学知识素养的研究发现,重塑了汉语语境中“心理学”概念史的源头。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