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羽芳 李子逸 王研维 祁新越:过度表扬伤害儿童自尊
2018年06月05日 08: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6月5日第1465期 作者:廖羽芳 李子逸 王研维 祁新越

  表扬是一种对他人成果行为或特质的积极评价,这种评价基于评论者的主观标准,往往比较明确且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传递。“孩子,你做得实在太棒了!”“你的画真是太漂亮了!”我们经常听到有些家长这样表扬他们的孩子,他们或许会认为表扬有助于提升儿童自尊(即自我评价)。然而,最近心理学研究发现,当表扬过度时,不仅不会提升儿童自尊,甚至可能会降低其自尊。

  面对低自尊儿童,父母总是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自尊,因此他们毫不吝啬地给予孩子尽可能多的赞美。然而有研究指出,这可能会带来两种消极后果——自尊降低或过度自恋。布鲁梅尔门(Eddie Brummelman)等心理学家对120名儿童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家长的表扬方式可以预测儿童六个月后甚至两年后自尊水平的变化。具体而言,过度表扬会使低自尊儿童的自尊进一步降低,而使高自尊儿童逐渐发展出某种自恋倾向,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

  根据谢里夫(Muzafer Sherif)和霍夫兰(Carl Hovland)提出的“社会判断理论”(social-judgment theory),人们会将他人试图让自己相信的信息与他们当前对自我的认知进行比较,只有两者相近时,他们才会内化这些信息。高自尊儿童受到过度表扬时,会逐渐内化产生自恋倾向;低自尊儿童受到过度表扬时,过度的表扬与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并不匹配,这些表扬因此会被儿童的内心所拒绝,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而且对于低自尊儿童而言,过于频繁和普遍的表扬可能带来这样一种错误认知:“你为一点简单的事情就表扬我,是不是因为你觉得我连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这种认知使儿童容易低估自己的水平,进而进一步降低自尊。如何把握好表扬的“度”,使其恰到好处地提供给儿童最需要的支持,值得每一位家长深思。

  近年来,心理学家们逐渐意识到,社会互动对儿童的塑造极为重要。儿童不仅是社会化的接受者,他们自身的行为和特质也在影响着他们所接受到的(主要来自成人)社会化过程,而这种过程又会反过来影响他们,可能会加剧或减弱他们出现不正常的倾向。简言之,表扬会对成人和儿童同时产生影响。在此基础上,布鲁梅尔门等人提出了表扬的交互模型(transactional model of praise),该模型指出家长往往迫切希望提高儿童自尊,而他们往往又内化了一个社会普遍的观念:表扬儿童会让他们有较好的自我感觉。因此,家长会尽可能多地表扬低自尊儿童,并以针对个人品质的表扬和过度表扬为主。一般而言,针对儿童个人品质的表扬会使儿童更加关注自己该方面的品质,他们会逃避那些可能降低他们对这种品质的评价的事情。当他们遇到挫折时,他们会归因于自己该种品质的缺乏,并因此引起自我评价的下降。而低自尊儿童往往具有更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们常常想逃避冒险、隐藏自己的缺点、不想引起他人的注意,因此针对他们个人品质的表扬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这样的表扬反而会降低儿童的动机和自我价值感,而动机和自我价值感的降低又会促使家长进行进一步表扬,从而形成一个自我维持的螺旋式下降,与家长的预期完全相反。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表扬设立了一个标准,被过度表扬的儿童可能会认为自己每时每刻都应该表现这么好,因此过度表扬会给儿童维持优秀表现的压力。尤其对于低自尊儿童而言,过度表扬会让他们认为自己达不到要求,因而激发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从而经受更大压力。当他们为一项任务或失败而挣扎时,他们会认为自己毫无价值,表现出对挑战的逃避,从而错过重要的学习机会。这种短期的无价值感最终会累积起来形成稳定的低自尊。

  以上揭示过度表扬伤害儿童自尊的研究都是在美国完成的,这些结论是否能够有效拓展至东方文化,目前还是一个问题。事实上,表扬是否有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于努力和能力间关系的看法。很多研究显示,西方人更多将能力看作努力,所以过度表扬会降低儿童的努力水平及其自尊;相反,中国人则更关注努力所取得的成就,因而表扬经常被用来鼓励更多的投入和努力,反倒会促进中国儿童的任务表现及自尊。

  然而,即便表扬看似对于中国儿童而言是有利的,中国父母还是倾向于更少地表扬儿童。马可斯(Hazel Markus)和北山村(Shinobu Kitayama)早期的跨文化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西方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保持积极的自我评价的态度,中国父母会认为过于积极的自我评价是自负自满的表现,所以更希望他们的孩子经常能通过检讨不足、改正错误去获得自我和他人的肯定。

  举例而言,当被问到为儿童培养较高的自我评价是否重要时,一位典型的中国母亲往往会说:“是的,当然,但不要太高。”与之对比鲜明的是,一位美国母亲会毫不犹豫地说:“让孩子们一直知道自己是被爱着的,对于他们而言非常重要。他们需要知道,自己的表现也许并不总是最好的,但他们会依然被爱着,他们被允许尝试任何他们想做的事,不存在什么限制。”

  这种因文化而异的认知体现在她们教养儿童的具体方式上。比如,中国的母亲可能在表扬孩子方面有所保留,但美国母亲会频繁并热情地赞扬孩子。这些教养方式会影响到儿童对于自我的评价。

  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父母也逐渐认识到表扬的重要性,并倾向于向西方家长学习,越来越多地表扬孩子。事实上,中国父母应该意识到“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的道理,最佳的选择是在表扬和批评之间保持平衡,最终,掌握正确表扬孩子的方法。

  要想通过表扬提升孩子的自尊,父母们首先需要明白,表扬其实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在不同情况下,应当施以各自恰当的表扬。

  第一种,当孩子第一次做某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时,他需要通过父母的表扬和批评获得自己行为是否得当的反馈——表扬是告诉孩子,他们刚刚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然而这种即时反馈其实常常被家长们忽略,因此作为父母,需要有意识地对此进行关注。当儿童因即时反馈而形成良好的品行和习惯时,高自尊便能够水到渠成。

  第二种,当孩子在学习某项技能、攻克某个难关,或培养某种良好习惯方面做出努力并取得了不错的结果时,父母应对其施以恰当的表扬。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父母表扬的应该是孩子踏踏实实努力的过程,而非最终取得的耀眼成绩。

  分清楚表扬的不同情形后,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提示父母们。

  首先,无论是哪种表扬,请真诚地向孩子表达。表扬中刻意的成分会使儿童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不信任——而且年龄越大的儿童越能敏锐地察觉到不自然之处——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这会伤害他们的自尊。

  其次,不要用与其他儿童比较的方式来表扬。这会使他们误以为,只有竞争超越他人才是赢得尊重的唯一途径。最后,如果孩子们所做的是他们喜欢的事情,请控制表扬的程度和次数——因为外在的表扬反而会让他们怀疑自己最初的目的,从而失去对这件事原本的兴趣和热情。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为家长们提供其他更有效的提升儿童自尊的方式。已有许多研究表明,比起表扬,这些间接方法可能更有利于儿童自尊的提升:与他们分享快乐;表现出对他们正在从事的活动的兴趣;建立亲子间的温暖纽带,让他们感到被爱等。相信每对父母都有能力在教养孩子的实践中摸索出更高效和更适合自己孩子特质的方式。

  (本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1700978)、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与创新创业”项目资助)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心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