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婷等:合理运用情绪改善学习效果
2018年03月27日 08:1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27日第1419期 作者:徐玉婷 朱传林 刘电芝

  情绪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按照情绪的属性,可以将情绪划分为积极情绪(愉快、兴奋等)、消极情绪(恐惧、厌恶、悲伤、焦虑等)和中性情绪。研究发现,应激体验和消极情绪会增加患病概率,而积极情绪则可以起到延长寿命、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此外,情绪与学习也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么情绪与学习的关系体现在哪些方面?

  积极情绪有助于拓宽思维

  弗雷德里克森(Barbara L. Fredrickson)以及众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积极情绪对个体和社会有诸多益处: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增强人际信任感、改善人际关系和增加亲社会行为等。阿什比(Ashby)等人指出,积极情绪有助于提高认知灵活性,并促进认知视角选择的广度。其次,弗雷德里克森提出了积极情绪扩展建设理论(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该理论认为从进化的角度来说,积极情绪不仅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而且为了解决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问题。近期有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有助于提升个体的思维活跃度,主要表现为加快其数学估算策略的执行速度。可见,愉悦的情绪可以扩展我们的思维和视野,帮助我们搜寻最佳学习策略,获得更好的成绩。

  消极情绪有助于集中注意力

  当前的教育教学模式,更多是一种“压力式”学习,经常给予学生某些外在压力。长期堆积的压力容易诱发消极情绪,愤怒、恐惧和厌恶等,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个体的思维会变得越来越狭隘。但消极情绪存在负面作用的同时,也存在其正面作用。研究表明,消极情绪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平卡姆(Pinkham)和格里芬(Griffin)发现在表情注意中,生气的表情相比于中性和开心的表情更容易被注意到。保罗(Paul)和爱德华(Edward)发现,个体在加工情绪刺激时,存在负性情绪偏向,它是指与中性和正性刺激相比,负性的情绪刺激能够吸引个体更多的注意,会得到优先加工,而且这种加工过程是自动化的,且加工速度很快。切佩尼克(Chepenik)发现消极情绪对认知的负面影响,不像现实中或是文献中体现的那么普遍。例如,在完成图片记忆任务时,与记忆中性图片和积极图片相比,个体记忆消极图片的成绩更好。此外,阿夫拉莫娃(Avramova)和勒鲁格(Lerouge)选取愉快与悲伤面孔表情,通过情绪启动范式,考察不同情绪对情境的影响,任务采用艾宾浩斯错觉(同一个圆被大圆包围时比被小圆包围时看上去小)比较两个中心圆的大小,结果发现消极情绪减弱了的错觉倾向,使两个圆看上去更为接近,说明消极情绪有助于促进对视觉错觉的修正。也有研究表明,消极情绪有助于帮助个体集中注意力,加快其数学估算策略的执行速度。负性情绪增加人们对生活的适应性,对人类的进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适当的消极情绪,我们会难以适应社会。

  中性情绪有助于冷静分析

  中性情绪在众多的研究中出现,但人们常用它作为积极或消极情绪研究中的基线条件,将其他基本情绪与中性情绪进行对比,而少有对它的解释。生活中常常出现心平气和、平心静气等词语,都提醒人们控制自己的情绪。弗洛林(Florin)发现,完成图片记忆任务时,与中性图片相比,个体记忆愉快和不愉快图片的成绩更好。虽然个体记忆中性情绪的成绩不佳,但也有研究表明,在积极、消极与中性情绪条件下完成策略估算任务时,正、负性刺激能够提高个体执行给定估算策略的速度,但也会降低其正确率,说明此时个体的反应速度是以牺牲正确率为代价的;中性情绪条件下,个体不会以牺牲正确率来换取反应速度。说明中性情绪状态下个体能够沉着冷静,理性分析,在速度准确性权衡中选择后者。中性情绪虽然不能让个体加快思考,但是沉着冷静的状态有助于个体稳定发挥出其真实水平。

  情绪在学习策略中的应用

  积极情绪能够拓宽瞬时的知觉、思维活动,扩展注意的广泛性,但王振宏通过对比高、低度积极与中性情绪条件下个体完成Go/No-Go任务的成绩发现,高强度的积极情绪,在No-Go注意力任务中,增加了反应时转换损失,即在两个任务之间的转换反应时比中性情绪长;德梅洛(D’Mello)在研究中发现,消极情绪的被试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当前任务上,在任务中表现出更优秀的反应。沃格尔(Vogel)和施瓦布(Schwabe)的研究表明消极情绪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取决于刺激强度和刺激呈现时间,短期较弱的负性情绪体验有助于提升个体的学习和记忆成绩,但长期负面的情绪状态则会损害学习和记忆;纳特(Nath)和普拉丹(Pradhan)将积极情绪与中性情绪相比,在个体自发的积极情绪唤起的状态下,更容易分散注意力,关注到其他非任务的事件中去,消极情绪与中性情绪相比,消极会产生更多的注意力集中,窄化认知范围。

  学业情绪作为影响学习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防止情绪在两种学习策略中起到反作用?社会、学校与家庭应该如何充分发挥情绪在学习策略中的作用?

  第一,激发适度积极情绪。愉悦的心理会提高个体的创造力和亲社会行为,丁志刚的实验研究显示,当运用“老师进行表扬”和“学生取得了好成绩”等语句来激发被试的愉悦情绪,被试的记忆力和学习成绩得到了显著提高。此外,侯杰发现,中等的愉悦情绪记忆成绩好于高强度和低强度愉悦情绪,所以适度积极情绪可以使个体在完成该任务时得到最佳成绩。说明情绪强度也会影响个体的学习效果,当正性情绪强度过高或者过低时都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因而有必要教会学生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维持适度的正性情绪体验,以便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第二,学会调节消极情绪。消极情绪有不少消极作用,但也有一些积极的作用,比如“哀兵必胜”,保持适度的紧张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正性和中性事件相比,负性刺激似乎拥有一种认知加工上的优先权。虽然消极情绪会集中个体的注意力,但是长期的消极情绪使人处于低迷状态下进行作业,对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如当个体的状态为高度焦虑时,其记忆任务的成绩显著下降。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适当地调整个人情绪,消极情绪能够产生动机,而耶克斯道德森定律说明中等的动机能够产生最佳的工作效率,所以调整消极情绪尤为重要。

  第三,冷静处理学习工作。考前让学生保持沉着冷静、不要慌张有其科学依据,中性情绪状态下的个体在速度与准确性中大都选择后者。在一些需要准确性而不考虑速度的任务中,保持中性情绪是更好的选择。

  总之,在学习过程中合理利用情绪调节作用可有效地促进学习效果。适当的情绪唤起有助于改善个体执行给定学习策略的效果,当情绪过强或是过弱时都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以便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但情绪体验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和家长应该在充分认识到各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更大的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