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伟等:跨期选择中自我—他人决策的差异
2017年09月19日 08: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9月19日第1295期 作者:王大伟 张晓 胡艺馨

  跨期选择要求人们在时间维度上对投入成本和行为结果进行权衡。采用行为实验的方法,运用跨期选择的经典范式探讨自我—他人的跨期选择,结果发现为自我进行跨期选择与为他人进行跨期选择之间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其中,为自我、为熟悉他人与为陌生他人进行跨期选择的差异显著,而为自我与为熟悉他人进行跨期选择的差异不显著。

  设想让你在“立即获得50元”和“30天后获得100元”之间进行选择,你会选择哪一个?这要求决策者权衡奖赏数量和延迟时间两个维度的权重及效价,进而舍弊趋利做出最后的决策,经济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将此现象称为跨期选择。跨期选择要求人们在时间维度上对投入成本和行为结果进行权衡,决策者需要将未来的收益或损失折合到现在,与当前的损益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人们往往对未来的损益赋予较小的权重,这就是跨期选择中的时间折扣现象。

  以往大量的研究集中探讨自我跨期选择的问题,而较少涉及为他人进行跨期选择的探究。但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很多。例如,医生为前来就诊的病患提供未来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建议和要求;健身教练为学员提供未来饮食计划和健身方案;我们还常常劝说亲人、朋友或陌生人为了身体的健康而戒烟。为他人进行跨期选择,其特征和偏好与自我跨期选择时相同吗?两者间异同的机制是什么?研究者对该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自我—他人跨期选择中存在差异

  尽管在跨期选择领域自我与他人差异方面的研究较少,但是自我—他人风险决策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较早关注自我—他人风险决策的研究者当属Hsee和Weber,他们认为,人类为自我决策时比较保守,预期他人决策时倾向于冒险。刘永芳、陈雪娜等人为了更进一步探究该问题,将预期他人决策变更为实际为他人决策,发现所得结果与Hsee和Weber的研究一致,即个体在为他人决策时比为自己决策更加偏好于风险寻求。但是,也有研究的结果与上述研究不一致。比如,Wallach和Wing要求被试为自己进行风险决策和预期他人进行风险决策,结果发现为自己决策比预期他人决策更加冒险。Guo等人运用触棒迷津任务研究局中人与局外人的风险决策差异发现,局中人比局外人更加倾向于选择高风险的方案。尽管风险决策领域中自我—他人差异的研究结果还需要继续深入探究与丰富,但它开创了自我—他人决策研究的先河。跨期选择作为决策研究的重要领域,探究该情境下自我—他人跨期选择的差异具有重要的价值。为此,笔者等人近期探讨了跨期选择中自我—他人的决策差异问题。为打破以往自我—他人研究中对“他人”操作笼统、界定不明确的局限,本研究将他人细分为陌生他人和熟悉他人,采用国际上较为先进和准确的测量工具——他—我融合度量表(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Scale,IOS)来操作自我与他人的心理距离。在此基础上,研究者采用行为实验的方法,运用跨期选择的经典范式探讨了自我—他人(陌生他人和熟悉他人)的跨期选择,结果发现,为自我进行跨期选择与为他人进行跨期选择之间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其中,为自我、为熟悉他人与为陌生他人进行跨期选择的差异显著,而为自我与为熟悉他人进行跨期选择的差异不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为自我和为熟悉他人进行跨期选择更加倾向于选择SS(Smaller-Sooner)选项,为陌生他人进行跨期选择则更加倾向于选择LL(Larger-Later)选项。

  自我—他人跨期选择差异的形成机制

  上述研究结果证实了在跨期选择领域也存在自我—他人的决策差异,产生这一差异的机制的理论阐释如下。

  心理距离理论。该理论认为,心理距离的远近对个体认知客体的具体方式有重要的影响。如果个体与客体的心理距离较近,个体将更加关注客体的具体、表面化的信息,使用低水平的认知建构方式。如果个体与客体的心理距离较远,个体则更加关注客体的抽象、本质的信息,使用高水平的认知建构方式。自我—他人存在跨期选择的差异可能是心理距离的远近导致。Polman和Emich认为,自我做决策时的心理距离为零,而为他人做决策时的心理距离要大于零。因此,为自我进行跨期选择倾向于关注具体的、非抽象的SS选项,而为他人进行跨期选择则倾向于关注抽象的、非具体的LL选项。而上述为自我与为熟悉他人进行跨期选择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是因为自我与熟悉他人的心理距离几乎重叠而导致。

  调节聚焦理论。该理论认为,自我—他人决策的差异是由动机的不同而导致的。决策有两类不同的动机倾向:促进聚焦和防御聚焦。前者是指对决策的积极结果更为重视与敏感,追求“理想我”;后者是指对决策的消极结果更为敏感与关注,追求“责任我”。Polman的研究发现,为自己决策更多关注事件的消极结果;为他人决策更多关注事件的积极结果。自我—他人跨期选择的差异也可能是因为诱发个体的调节聚焦方式不同而产生的。为自我进行跨期选择时诱发了个体的防御聚焦,更多关注个体进行跨期选择的负面结果,导致个体更多选择产生及时效益规避风险的SS选项。而为陌生他人进行跨期选择时诱发了个体的促进聚焦,更多关注他人进行跨期选择时的正性结果,导致个体为他人更多选择关注较大收益但时间较长的LL选项。由于自我与熟悉他人的心理距离几乎重合,为熟悉他人进行跨期选择与为自我进行跨期选择的动机基本相同。

  基于情绪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自我—他人决策产生差异的关键性因素是决策任务个体的情感参与度。当为自我决策时,涉及自我的切实利益,个体情感参与度高。而为他人决策时,并非自我亲身投入,也没有预期奖赏,个体的情感参与度较低。自我—他人跨期选择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对决策任务的情感卷入程度不同而导致的。为自己进行跨期选择,涉及自身利益,情感卷入程度自然较高,故而选择风险较小而能立即获得的SS选项。同样,为较为熟悉的他人进行跨期选择,也符合上述分析。而当为陌生他人进行决策时,心理距离较远,涉及自身利益较少,也不是亲身经历,更没有预期奖赏的强化,个体对跨期选择任务的情感卷入程度较低,故而选择存在一定风险并且要延迟获得的LL选项。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YJC190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师范大学EAP中心)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