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和汉族长幼意识比较
2016年11月07日 08: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1月7日第1082期 作者:汪新筱 张积家

  【核心提示】“长幼有序”作为基本的行为规范在朝鲜族社会被严格地遵守着。他们不允许晚辈对长辈有一点不孝或不敬的行为,而且“尊长”不限于对老年人,而是及于所有的年龄层。

  “长幼有序”是约束兄弟姐妹之间的行为要求和道德规范,平辈亲属虽处于同一辈分、年龄相近,但年长者和年幼者处于不同的地位,双方的言行举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年幼者在和年长者交往时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否则会被视为粗鲁无礼之辈。

  “长幼有序”作为基本的行为规范在朝鲜族社会被严格地遵守着。朝鲜族人讲究长幼有序,不允许晚辈对长辈有一点不孝或不敬的行为,而且“尊长”不限于对老年人,而是及于所有的年龄层。朝鲜族的社会秩序的原则之一,便是按照每个人的年龄大小,将其纳入到一个等级序列中去,并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

  汉族人的长幼观念由来已久。传统“五伦”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最基本的道理和行为准则,“长幼有序”是其中之一。受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加之独生子女政策的施行使现代的汉族年轻人缺少和兄弟姐妹交往的经历,现代的汉族年轻人长幼意识有所淡薄。

  朝鲜族和汉族长幼意识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语言、称谓和行为方式三个方面。

  第一,朝鲜语和汉语敬语体系比较。

  朝鲜语具有复杂的敬语体系,一般每句话的末尾都要根据听话人的身份、年龄等情况分别从“尊敬、微敬、平等、基本阶、不定阶”中选择恰当语体,在使用动词时,同样是“睡觉、吃饭、教书、陪同”等意思,表达时却要根据该动作的发出者与说话人的上下级别(社会地位优越与否)、长幼次序(年龄大小)、辈分(亲属关系)、性别等情况,把动词适当地变成敬语体后才能说出来。年长者对年少者使用低等级的阶称,年少者对年长者却必须使用尊敬的阶称。朝鲜语的敬语体系要求说话者注意自己和听话者的身份。因语言影响认知,所以这种强调说话双方身份地位的语言习惯促进了朝鲜族人长幼观念的形成。在汉语中,也存在敬语表达,如“您”、“请”等词语,却不存在系统的敬语语法体系,除书面交流外,在口语中,敬语使用频率也低。汉语对说话双方身份的区分程度远远低于朝鲜语。因此,汉族人较难从语言使用中习得长幼观念。

  第二,朝鲜族和汉族平辈亲属称谓比较。

  朝鲜语“  ”(男称哥哥)、“    ”(女称哥哥)、“    ”(男称姐姐)和“    ”(女称姐姐)都指比说话者年龄大的人,比自己年龄小的人不论男女都叫“    ”。而汉语对比自己年龄小的人的称呼有区别,依性别不同而有不同称谓——“弟弟”、“妹妹”。在称呼同辈年长者时,如称呼哥哥、姐姐、堂兄、堂姐、表兄、表姐、嫂子、弟媳、姐夫、妹夫时,朝鲜语对称呼者的性别有区分,而在称呼同辈年幼者时,就无这一区分。丈夫在称呼妻子的哥、姐时,朝鲜族人会依据自己的年龄而非妻子的年龄与他们对比,使用不同称呼语。朝鲜语的同辈年长亲属称谓比汉语更细化,同辈年幼亲属称谓比汉语更简化。性别和社会地位影响语言表达。一般说来,社会地位越高,受关注程度越高,词汇越细化,词汇量就越多。长辈称谓远多于小辈称谓就是例证。由此可以推论,朝鲜语比汉语兄、姐称谓更细化,弟、妹称谓更简化的原因是朝鲜族人“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比汉族人更强。

  第三,朝鲜族和汉族行为方式比较。

  朝鲜族人初次见面时,需要细细地审视对方的名片,在比较彼此的年龄后才正式开始说话(精确到月甚至日),如果没有名片无法比较双方的年龄,为了谨慎起见双方都会使用敬语,日后了解、确定了双方的长幼关系才开始分别使用敬语和非敬语。朝鲜族的年轻人与年长者打交道,必须表示应有的礼节,无论是认识的还是陌生的,都必须让座、让道、使用敬语、使用表示谦恭的姿势;而年长者则要表现出尊严,对看不顺眼的事可直接指斥。长幼有序的秩序观念,在朝鲜族人的交往过程中彻底地被遵守着,谁要是敢于“没大没小”,就会被看成是粗俗无礼之辈。

  朝鲜族父母在生活中十分注意子女尊敬长辈的行为规范,要求子女“见到长者鞠躬问好,主动给长者让座,长者离开起身相送”等,子女如果没有遵守这些规范,就会受到父母的训斥。刘玉梅对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的研究发现,所有朝鲜族父母在教育子女时都强调朝鲜族文化中尊重长辈的品德的重要性(包括比自己大的同辈人),有一位朝鲜族母亲这样阐述:“在北京,这个制度没有鼓励这种对自己年长者的尊重。在这里,年龄比自己大的人,你可以直接称呼他的名字,而在我家里,你就不能这么叫,你必须显示你的礼貌,否则会令你的父母丢脸。”由这位生活在北京的朝鲜族母亲的阐述可以看出,朝鲜族人对敬长行为的重视高于汉族人,“长幼有序”对于朝鲜族而言是为人的基本准则、不可逾越。汉族父母也会教育子女尊敬长辈、懂礼貌,但是严格程度低于朝鲜族父母,对子女不礼貌的行为相对宽容。在实际生活中,长幼有序对汉族人来说是诉诸于自觉的,并不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朝鲜族比汉族更重视“长幼有序”的行为规范,在朝汉两族交往过程中,双方都应该了解这一点,并据此做出妥当的行为。汉族人在和年长于自己的朝鲜族人交往时,要时刻提醒自己使用敬语、不直呼对方姓名、举止恭敬;朝鲜族人与汉族人交往时也应当考虑汉族的特点,年幼于自己的人举止不恭敬时,不苛责对方。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