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积极心理学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2016年10月10日 08: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0月10日第1062期 作者:黄坤 孟维杰

  2000年1月,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发表《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它摒弃了以往心理学研究中对于人的病态心理的片面关注,首次将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对幸福的研究,而关注的重点也从人类的本能或生理机制转向人类的积极潜能与对健康幸福的追求,着重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这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言是一座新的里程碑。

  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拓展,群体以及个体层面上的自我实现日益受到关注。而富有创新思维是自我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积极情绪、积极人格特质、幸福感、积极认知等心理特征则是创新思维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基于此,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路向也应该与此相呼应,即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积极情绪与创新思维相契合

  积极情绪的“拓展—塑造理论”(broaden-and-build theory)认为,比较离散的积极情绪能够左右个体的思想、指导个体的行为,并增强个体在某一时刻下的行为能力和思想能力。人类的各种积极情绪之间的关联性和一致程度很高,且无法截然分开。个体在拥有一种令人愉悦的积极情绪体验的同时,往往也会有其他令个体感到十分满意的积极情绪体验(例如,自豪常常伴随着快乐和满足)。情绪觉醒激活理论主张,觉醒是在情绪觉醒水平提高状态下个体认知加工能力的激活。当情绪觉醒水平提高时,个体就会相应地提升对创新性的认知需求,特别是当创新性对象是声音、文字和图片时,其创新性表现就会更好。

  情绪信息理论的研究表明,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下,个体可能会对当前自己所做的努力做出预判,从而对预知结果充满信心。在积极情绪状态下所激发出的充实感对于个体利用发散性思维采取行动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会激发个体在面对众多任务时采取最优策略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在消极的情绪体验下,个体可能对当前的一切都感到十分不满,自我评估状况也不会太好。为了改善当前令人不悦的状况,个体将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让自己有一个比较好的感受。只有当个体处于适度的情绪唤醒水平时,他才能积极地整合刺激信息,寻找必要的线索,调动身体各部分的机能,从而产生多种备选方案并对这些备选方案进行比较。这些过程均有利于个体合理地解决问题,并进行自主创新。

  积极的人格特质与创新思维相契合

  尽管研究者们对于人格特质和创新的关系所得出的结果并不完全相同,但大都承认人格特质是个体展现创新精神并能够进行创新性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状态与其人格特质间的交互作用可以有效提高个体的创新性。个体的某些个性品质与其所具有的创新性思维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诸如自信、独立、好奇、兴趣、恒心等个性特点都能够促进和发展个体的创新性思维。可以肯定的是,人格特征中那些积极稳定的、对创新性发展有所帮助的因素都处在创新性人格的范围之内。

  黎业枢的调查表明,当前高中生创新性人格中诸如自信坚强、好奇求知、冒险拼搏等积极进步的一面能够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加以肯定;当然也存在消极的、不适应创造力发展的懒惰拖沓、缺乏独立性、意志松散等人格特征,它们不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最好摒弃。兰岚对幽默的四个维度(亲和型、嘲讽型、自强型、自贬型)与创新性的三个维度(原创性、多样性、发散性)进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幽默的亲和型与原创、多样、发散的创新性都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而幽默的嘲讽型则与原创、多样、发散的创新性都呈正相关。另外,幽默无论是自强型还是自贬型都与原创、多样、发散的创新性呈不太显著的负相关。

  幸福感与创新思维相契合

  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积极美好、快乐愉悦的感受可以有效促进大脑中神经元的联结和生长,从而使人们拥有更加灵活的头脑,以更加完美地解决问题或者达成目的。调查也发现,主观幸福感高的人拥有更加细腻丰富的内在世界,能够更加细致周到地完成任务。他们比起普通人更能够发现别人不同一般的闪光点,更喜欢积极行动,为大家争取利益。弗雷德里克森(Fredrickson)认为,幸福感体验能够扩展注意、认知和行动的范围,集聚身体、智力和社会资源,促使人突破固有思维的阈限,产生更多创造性的思想与行为。

  在工作中,较高的工作幸福感能够开阔员工的视野,使其对新生事物保持开放、宽容的心态,从而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心理环境。有研究表明,通过不断刺激员工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来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可以内化外在动机并提高内在动机,增强员工思维的灵活性和工作的创新性,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工作态度与强烈的组织认同,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随着员工工作幸福感的提高,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创新绩效也可能加以改善。工作幸福感高的员工对自己当前所处的工作环境的态度是比较满意的。他们在工作中进行信息处理时拥有自己的思维图式,会广泛采用简化的启发式来应对问题,并采取综合的自上而下策略来解决问题,从而产生更加开阔、发散的创新性思维和行动。

  积极认知与创新思维相契合

  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完成任务时所采用的有利于产生观察问题的新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新想法的认知风格。有研究表明,拥有冒险、独立个性特点的个体更加重视看待问题的新角度,更有利于新观点的产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新思维由三种元素构成,即对经验的敞开、内部的自我评价、重构概念和原理的能力。他认为,缺乏创新思维的人对自己的经验拒不承认或者用歪曲的方式坚持自己的经验,是一种心理防卫。他们不敢敞开自己的经验,无法摆脱预定范畴的干扰和影响。罗杰斯认为,自主性、创新性和独立性会在个体进行以自我评价为主、以他人评价为辅的评价时得到促进。当个体把他人的观点和想法作为自己判断的依据时,就会被他人的言论所左右而很难产生有创意的想法。因此,评价方式的内外倾向也是激发个体创新性、促使个体进行创新性行为的重要因素。罗杰斯认为,个体重构概念和原理的能力与个体对经验的敞开是相互联系和互相影响的。重构概念和原理的能力是主动地想要构建某些观点、颜色、状态、关系,即在不经意间把一些原理奇思妙想地进行引申联系,从而形成假设,把确定变为不定,在想要表达自己觉得比较荒谬的想法时,利用某种形式把不等变成相等。

  不可否认的是,大学英语教学变革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当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根本诉求。无论是全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还是制造多么宏大的工程,其前提一定是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这是确保大学英语教学变革取得实效性进展的全新主张。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