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戏曲文物与演剧形态的沉淀之作
—— 浅评黄竹三先生新著
2020年07月01日 07: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1日总第1957期 作者:

  黄竹三先生《中国戏曲文物与演出叙论》于2019年6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先生知我近年潜心学习探索戏曲文物,特赠书一册,以供学习之用。与先生结识已十几个年头,对先生的为人治学也曾撰写过一篇小文《竹立三晋地 桃李满天下——黄竹三先生印象记》。此处,主要对先生的新著研读后,谈几点心得。

  先生的新著是一部沉淀之作。自20世纪80年代初先生在山西师范学院(今山西师范大学)与几位同仁组建戏曲文物研究小组开始,先生便持续关注戏曲文物与演剧形态方面的实物遗存与民俗演剧活态传承。近四十年来,无数次的田野考察,足迹遍及山西、河北、广东、湖南、广西、云南、安徽等省区,经手过眼的戏曲文物数以千计,亲临民俗演剧现场的考察体验记忆尤深,这些给先生撰写新著打下了坚实的史料基础。在此过程中,先生笔耕不辍,新知灼见迭现,均撰写成文,发布于海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但先生总是在不断地探索反思,“否定之否定”,对一些学术问题,如中国戏剧起源、乡村演剧的深层思考、戏曲演出的文化解读等均有新的认识与修正补充,不断完善,追求历史原相。所以说新著沉淀、凝结了先生四十余年的思路心血,是一部有温度、有情怀的著作。

  《中国戏曲文物与演出叙论》是对戏曲研究观念的更新。以往戏曲研究及戏曲文献搜集整理多注重文字性和文献载体的书面性,这些以剧本分析为重心的论著,以“戏曲文学史”称之更为贴切,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戏曲史。戏曲艺术形态的综合性,决定了戏曲文献的多元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开始关注傩舞、傩戏等祭祀仪式戏剧以及大量的戏台、戏雕、戏画、戏碑等戏曲文物遗存,逐步由注重文字性文献拓展为兼顾非文字性文献,直至拓展至有形文献载体与无形文献载体并举,这就决定了研究戏曲需要“通才”,先生便是践行者之一。先生对戏曲文物文献史料的搜集整理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搜集戏曲文物史料的同时关注各地民俗祭祀演剧活动,先生称之为“活”的戏曲文物,这种“活”的戏曲文物与当前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指“名异实同”,基本一致。对戏曲研究观念认识上的突破,促使先生在注重传世文献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地上地下文物史料以及田野调查所获民俗口述史料的重视程度,从戏剧戏曲自身特色出发,科学运用人类学、民俗学、宗教学、美术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之间“科际结合”进行互证研究,力求多元证据。运用三重证据法,甚至多重证据法来还原戏曲文化的真实面貌,因此新著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和得出的一些结论很有真知灼见。

  先生在《中国戏曲文物与演出叙论》的撰写中,注重宏观视角把握的同时兼顾微观视角的深入剖析。他对每一处、每一件文物文献及其演剧形态的探讨均是置于戏曲文化发展演进史这个宏观视野当中来考证分析的。在探讨演出形态与演出场所时,分之为戏曲孕育时期、形成时期、繁盛时期三个阶段进行考述,如考述演出场所时,戏曲孕育时期的演出场所史料多发掘于岩画、墓葬出土的乐舞百戏画像砖雕、陶楼、壁画等,主要反映了先秦至隋唐时期乐舞百戏、说唱、假面等各类具有戏剧因子的泛戏剧形态演艺的各种场所。在讨论戏曲形成时期与繁盛时期演出场所时,则提供了大量的实物遗存证据,为研究戏曲形成繁盛过程中演出场所的演进变革提供了重要的实证参考资料,并分析总结出各时期演出场所之特点以及承传演进关系。尤其对宋代“舞楼”碑刻的调查与考述,纠正了学界对戏曲是在城市经济繁盛和市民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形成的偏见,得出了中国戏曲的源头在农村这一令人信服的结论。

  《中国戏曲文物与演出叙论》体现出静态考证兼具动态观照。在著述中,先生展示了大量的戏台、戏碑、戏画、戏雕等戏曲类文物实物图片,这些可算作静态的实证史料参考,这些实证史料为讨论戏曲文物定义、类型、分期、特点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与此同时,书中引用了大量“活”的动态史料,这些史料均是先生长期田野调查、走访体验所获,在讨论戏曲演出形态及戏曲产生的多元性等方面大量参考运用。先生将这些“静态”和“动态”的戏曲史料科学分析、有机融合,其置入戏曲发展演进史和戏曲文化层面上来审视分析,是这部新著的又一特点。

  先生在论著撰写中尝试运用民俗文化视角来解读戏曲,即从戏曲文物考证和戏曲在社会民俗文化活动两方面进行解读。他认为中华戏曲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聚合物,在民间尤其是各类民俗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先生关注到了这个问题,认为戏曲演出在庆赏活动、丧葬活动、祭祀活动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正因此,形成了戏曲演剧形态的多样性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戏剧戏曲学已经成为一门显学。戏曲文化活动的史料具有多元化、综合性、全面性、鲜活性等特点。对戏曲文献范畴观念上认识的突破,使得多重证据法在戏曲文化研究中越来越重要。先生努力承继了王季思先生“人生有限而无限,历史无情而有情;薪火相传光不绝,长留双眼看春星”之治学精神,将戏曲之学薪火相传。相信《中国戏曲文物与演出叙论》的问世,一定会嘉惠学林,启迪后学,引领年青一辈学者在追求戏曲文化真谛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