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南开的话剧传统
2020年07月01日 07: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1日总第1957期 作者:朱玲

■南开大学大型原创话剧《杨石先》 资料图片

  20世纪的中国出现了许多新剧种,其中由新剧衍生出的话剧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各地和以天津为中心的北方各地传播发展。两条途径并行不悖,合力开启了中国的话剧里程。

  1900年,在最早开放港口和商埠的上海,徐家汇南洋公学的中国学生用中文编演了《六君子》《经国美谈》《义和团》三部中国时事题材的剧目,被看作中国话剧史的起点。此后,演剧之风逐渐由学校推及社会,中国话剧日益勃兴。天津的南开系列学校是中国话剧的另一个重镇。南开自1904年创办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包括音乐、美术、戏剧在内的美育教育。从1909年编演话剧《用非所学》开始,演剧一直是南开的办学传统之一。1914年成立南开新剧团,更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以“练习演说,改良社会”为宗旨,此后陆续推出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剧目。胡适曾于1919年在《新青年》上撰文,称南开“新剧团要算中国顶好的了”。当时,话剧界有所谓“南有南国社,北有南开新剧团”以及“南洪(深)北张(彭春)”的说法。

  南开的演剧与上海不同,相比较而言,它独立发生、发展,不以实现商业利益为目的,成就也更为瞩目。南开的话剧传统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参与人员广。

  南开的话剧编演并非仅限于新剧团的小众活动,而是到了几近“全民参与”的程度。百余年来,从学校领导、普通教师到学生,从南开系列学校的大学部、中学部、女中部到小学部,无一不参与其中。以演剧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社团除了新剧团外,还有翔宇剧社、外文剧社、原剧社、黄埔团校等,社团内的师生定期活动,观看演出并自己编演。1923年以后,尽管南开的话剧活动以南开新剧团为代表,但各部、各专业、各年级的编演活动也都十分活跃,以大学部即南开大学的演出成绩最为突出。

  编演话剧之所以成为南开传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和它一开始就得到了戏剧爱好者与推动者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其中主要有校长张伯苓和他的弟弟张彭春。1908年底,校长张伯苓从欧美访问归来,带回了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包括教育模式、体育运动、创办报刊、编演话剧等。紧接着便自编、自导并于1909年初亲自参与演出了三幕话剧《用非所学》。张彭春是南开学校第一届毕业生,早年游学美国,深入钻研过西方戏剧和编导艺术,获得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后任南开学校专门部主任兼代理校长、南开大学教授。他创作了《闯入者》《灰衣人》和《醒》等话剧剧本,在南开新剧团期间导演了多部知名剧目,为南开演剧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不但对外国戏剧有长期深入的观察和研究,积极引入欧美话剧的演出体制,领导大家改编、排演西方最富代表性的剧作,而且他将自己对中国传统戏曲的深刻理解融入其中,形成了独特的戏剧思想和导演理念。

  二是持续时间长,主题宽泛。

  南开话剧的发展轨迹与南开的办学育人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是道德教化,还成为一种常规化的行为,至今从未间断。一百多年来,南开系列学校都非常注重演出新剧,每到校庆、新生入学、运动会、学务会议、游艺会、学生毕业等大事件,都有新剧上演,以示庆祝。以外国语学院为例,英文话剧编演是其课堂教学的经典方法之一。

  南开师生既排演现成剧目,也改编已有剧目,还自己创作演出。如曹禺改编过的话剧就有法国喜剧家莫里哀的《吝啬鬼》(原名《悭吝人》)、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少奶奶的扇子》(原名《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争强》(原名《斗争》)等。早期南开编演的《一元钱》《新村正》《一年差》等话剧后来都被改编成戏曲。其中《新村正》较早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表达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时代呼声,标志着我国话剧迈进新的历史阶段。早期代表性的剧目还有1909年的《用非所学》、1910年的《箴膏起废》、1911年的《华娥传》、1913年的《新少年》、1914年的《恩怨缘》等。从1923年12月大学部演出英文剧《圣诞故事》起,南开开启了外语演出的新篇章,语种涉及英、日、法、俄等。美国圣克劳德州立大学教授、南开大学原外籍教师罗兰·费希尔夫妇于1982年至1987年在外文系任教期间,指导学生用英语表演《雷雨》《骆驼祥子》等中国话剧,并带领学生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明尼苏达州九所大学及美国中部十所大学成功演出多场,引起轰动,开创了中国大学生在境外用英语表演中国话剧的先河。

  三是专业程度高。

  南开虽非戏剧艺术类院校,但其师生对话剧的编、导、演都很专业。为了保证新剧的演出质量,1916年暑假,张伯苓率领南开新剧团骨干师生11人住到海河边的高庄编写了剧本《一念差》。而后周恩来整理的《〈一念差〉内容详记》以“飞飞”笔名发表于《敬业》学报第五期,脚本于1919年1月在《春柳》第二期起连载。南开新剧团在校领导的倡导和组织下,以此开始建立了剧本制。从导演《一念差》开始,张彭春便明确了专任布景、管幕、各幕照料、司铃、司衣、化装等剧务工作的责任制,实际上已经开始实行了导演制,这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开创意义。演出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十分讲究,比如请曾在外国学过建筑学、“新月派”文艺团体的林徽因负责舞台设计,专业水准可见一斑。除了演出上的剧本制和导演制,在对戏剧的理论研究上南开也有建树。1934年,由大学部英文系主任柳无忌等人主编的《人生与文学》创刊,与《南开大学半月刊》共同把戏剧文学与艺术研究作为重点,成为我国戏剧创作与理论研究的一个阵地。

  四是育人效果好。

  在南开,演剧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学生也因参与话剧的编、排、演而得到了锻炼。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曹禺便是从南开走上了戏剧创作道路的。从12岁到20岁,曹禺青春年华中的八个年头是在南开度过的,而这段时期对他来说意义非凡。诚如他本人所言:“从1925年,我十五岁开始演戏,是我从事话剧的开端。感谢南开新剧团,它使我最终决定搞一生的戏剧,南开新剧团培养起我对话剧的兴趣。当时新剧团的指导老师张彭春先生,给我很多帮助。”曹禺来到南开学校时,南开的演剧传统已形成十余年,新剧团已先后公演过将近50个剧目,校园内演剧氛围浓厚,一大批老南开人如伉乃如、尹劭询、陆善忱、华午晴、王祜辰等,作为新剧团的老手,不但专业敬业,而且为培养学生倾注心血、甘当配角。曹禺被新剧团火热的演剧活动深深吸引,积极参与其中,参演了《少奶奶的扇子》《织工》《国民公敌》《娜拉》《争强》等剧目。曹禺对戏剧的兴趣和出众的表演才华被张彭春发现,开始对他进行一对一的重点培养。他23岁时创作的处女作《雷雨》,一经问世便震惊了中外剧坛,后被译为十几种语言出版和演出,代表作还有《日出》《原野》《北京人》。此外,南开还相继培养出了黄宗江、张平群、鲁韧(吴博)等众多戏剧家。

  回眸百年来南开的办学传统,话剧编演一直是其特色之一。南开的话剧编演参与人员广,持续时间长,主题范围宽,专业程度高,育才效果好,并且至今薪火相传,代代不熄。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