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逝去的背影
2018年12月21日 08: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12月21日第1601期 作者:

  年终岁尾之际,手捧这份长长的名单,我们倍感沉重与惋惜。上面记录的,都是学界无法忘却的身影。他们的溘然长逝,是学界的巨大损失。他们身上所展现的这个时代的学者风范,将被我们永记与怀念。

  身为学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更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生命总有尽头,但学术思想可超越生命,获得永恒。他们为后人留下的精神与财富,如春风化雨,必嘉惠学林。传薪有斯人,我们定当追随他们的脚步,在求知求真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李传龙(文学研究家)

  1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1929年5月生,湖北武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文艺学、美学研究,著有《文学与社会生活》《形象思维研究》《曹雪芹美学思想》《文学创作美学》等,发表《论文学的独创性》《论钟嵘的“滋味”说》《论想象》《脂评关于情与文的审美意识》等论文。

 

  高明(古文字学家)

  1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1926年12月生,天津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曾任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理事等职。在古文字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贡献巨大,参加过天马—曲村、周原等重要遗址的调查和试掘工作,是一位考古出身的古文字学家。长期的田野发掘实践,使他的古文字研究带有历史、文献、考古三结合的大视野。著有《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古文字类编》《帛书老子校注》等。

 

  孙成木(史学家)

  1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1931年3月生,福建泉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俄国史、苏联史研究方面精耕细作,成果丰富,曾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欧洲史)副主编。著有《俄罗斯文化一千年》《十月革命史》(合著)等;主编《俄国简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等。

 

  王学泰(文史专家)

  1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1942年12月生,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游民与流民文化问题研究专家,擅长文学史与文化史的交叉研究。代表作有《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清词丽句细评量》《中国饮食文化史》《唐代文学史》(合著)等。

 

  梁存秀(哲学家)

  1月1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1931年6月生,山西定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德国古典哲学研究专家。长期担任刊物责编,发表译文百余篇,组织翻译《费希特著作选集》五卷本,叶秀山曾说,“费希特在中国很走运,有梁先生替他译书”。其组织翻译的《黑格尔全集》亦成绩斐然。他高度重视哲学人才的培养,坚持手把手地带学生,桃李满天下。著有《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合译《先验唯心论体系》《自然哲学》《感觉的分析》等著作。

 

  管彦波(史学家)

  1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1岁

  

  1967年6月生,云南宣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民族史、民族历史地理,以中国南方民族社会历史与文化研究见长,成果丰硕,著作等身。代表作有《民族地理学》《中国西南民族社会生活史》《云南稻作源流史》《中国头饰文化》《中国民族史研究60年》(合著)等。

 

  金吾伦(哲学家)

  1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1937年11月生,浙江萧山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曾主持社科院、国家科技部的多项重要课题。参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研究制定工作,主要负责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制建设研究。晚年虽身体抱恙,但仍活跃在学界。代表作有《生成哲学》《物质可分性新论》《科学变革论》《科学革命的结构》(合著)等。

 

  邓乔彬(文学研究家)

  1月30日在上海逝世,享年75岁

  

  1943年10月生,广东珠海人,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曾在华东师范大学执教20余载,兼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其研究以诗词为主,兼及绘画与文化,在文艺理论、古代文学研究方面造诣颇深,在科研之余还喜爱诗词创作。代表作有《唐宋词艺术发展史》《中国绘画思想史》《唐宋词美学》《中国词学批评史》(合著)等。

 

  宿白(考古学家)

  2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1922年8月生,辽宁沈阳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曾任中国考古学会名誉理事长,是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其研究首开中国佛教考古先河,在建筑考古、印刷考古和版本学等领域亦成就斐然,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有《白沙宋墓》《藏传佛教寺院考古》《中国石窟寺研究》等。他一生淡泊名利,始终以“北大教员”自居。2016年获得首届中国考古学会终身成就奖。

 

  饶宗颐(国学大师)

  2月6日在香港逝世,享年101岁

  

  1917年8月9日生,广东潮州人,香港中文大学名誉教授、西泠印社社长,集学术与艺术成就之大成,被誉为南派文化宗师。贯通中西之学,学无不涉,涉无不精。他与钱锺书并称“南饶北钱”,钱锺书说他是“旷世奇才”;与季羡林并称“南饶北季”,季羡林称他为“心目中的大师”。代表作有《敦煌书法丛刊》《词集考》《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考》《唐宋墓志》等。2014年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

 

  杨心恒(社会学家)

  2月19日在天津逝世,享年86岁

  

  1932年9月生,江苏邳县人,南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曾任中国农村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社会学学科重建的重要发起人,为南开社会学和中国社会学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方法初步》《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等。

 

  徐思益(语言学家)

  2月23日在乌鲁木齐逝世,享年91岁

  

  1927年11月生于四川,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曾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新疆语言学会副会长等职,开创了边疆语言学研究领域,为新疆的现代语言学研究培养出了大批人才。1958年,他在南京大学留校任教仅一星期,就响应国家号召,到新疆支教,从此一生扎根边疆,矢志不渝。著有《徐思益语言学论文选》《语言研究探索》《说话的学问》《语言理论探秘》等。

 

  周叔莲(经济学家)

  3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1929年7月生,江苏溧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对中国工业经济、产业结构、工业发展战略及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研究颇深,并进行了中国式社会主义经济探索。他关注国有企业改革问题,并根据现实经验进行理论分析,由此发现问题并建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代表作有《经济结构和经济效果》《中国式社会主义经济探索》《中国经济的两个根本转变》等。先后获“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聂石樵(文学研究家)

  3月1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1927年2月生,山东蓬莱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任屈原学会副会长等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撰述、古代作家研究、文学作品笺注等方面成果显著。其文学史撰述视野通博,遴选敏锐,举例至慎至精,体现出涸泽而渔的功力和披沙拣金的眼光。代表作有《先秦两汉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唐代文学史》《楚辞新注》《古代小说戏曲论丛》等。

 

  李占祥(管理学家)

  3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1928年12月生,河北遵化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特色企业管理学的倡导者、开拓者和引领者,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了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与教育事业,主持和参加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等教材的编写,对企业管理学科建设和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作出了贡献。著有《矛盾管理学》等。

 

  何龄修(史学家)

  3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1933年11月生,湖南湘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明清史专家,对清史研究史尤为关注,在承担的集体编撰工作中投入了大量心血,不惜时间,不吝精力。晚年退休不离岗,仍参与《四库禁毁书丛刊》的编辑出版。代表作有《清初复明运动》《〈柳如是别传〉读后》《李之椿案与复明运动》《明清的隔壁戏》《史可法扬州督师期间的幕府人物》等。

 

  张斌(语言学家)

  3月31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8岁

  

  1920年1月生,湖南长沙人,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在汉语语法领域成就斐然,同时投入大量心血编写教材,培养了一大批语法学人才,为中国的语言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汉语语法学》《理解与表达》《汉语语法修辞常识》《现代汉语语法十讲》《汉语语法研究》(合著),主编有《现代汉语描写语法》《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以及教材《现代汉语》《新编现代汉语》等。

 

  耿昇(史学家、翻译家)

  4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4岁

  

  1944年12月生,河北省保定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外关系史和中亚史的研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敦煌学、突厥学、藏学、蒙古学、中国与阿拉伯—波斯关系史以及法国汉学等领域的研究和翻译方面贡献突出。著有《中法文化交流史》《法国汉学史论》,译著有《丝绸之路》《中国社会史》《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中国对法国哲学思想形成的影响》等。

 

  沈伯俊(古典文学研究家)

  4月18日在成都逝世,享年72岁

  

  1946年4月生,重庆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历任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文学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明清小说研究,在《三国演义》研究上有突出成就,其整理的《三国演义》广受好评。著有《三国演义新探》《三国漫话》,合编《三国演义大辞典》《中国古典小说新论集》等,参加《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明清小说鉴赏辞典》《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中国古典小说大辞典》等多部书的撰写,选编《水浒研究论文集》,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短评、札记、随笔等。

 

  李德齐(哲学家)

  4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1924年10月生,山东济南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原外国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西方现代哲学的翻译工作,翻译校订了大量西方现代哲学论著,包括卡西尔、罗素、艾耶尔、石里克和怀特海等人的作品,英文及法文译稿达50余万字,刊载于《哲学译丛》《世界哲学》等刊物。

 

  郑德荣(中共党史专家)

  5月3日在长春逝世,享年93岁

  

  1926年1月生,吉林延吉人,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荣誉教授,全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中共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推动者。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事业,始终坚守在教学科研一线,主编的《毛泽东思想史稿》开创毛泽东思想史科学体系的先河。被中共中央追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唐明邦(哲学家)

  5月4日在武汉逝世,享年94岁

  

  1925年1月生,重庆忠县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易学家,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奠基人之一。毕生通观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合易道之学,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研究事业,悉心培养了一大批中国哲学和《周易》学术研究人才,在中国哲学智慧的通俗化、普及化方面贡献尤巨。著有《周易通雅》《当代易学与时代精神》《邵雍评传》等。

 

  唐金海(文学研究家、石鼓文书法家)

  5月9日在上海逝世,享年78岁

  

  1940年10月生,上海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复旦大学中国文人书法暨石鼓文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文学史观研究,负责并参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和三卷本《中国当代文学史》的编撰写作,主编并撰写《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通史》。继承为文学大家作传的优秀学术传统,撰写《巴金年谱》《茅盾年谱》等。在从事文学研究教学之余,亦勤于书法创作,著有《石鼓文书法之春》《石鼓文书艺苑荟萃》等。

 

  赵凤岐(哲学家)

  5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1930年12月生, 辽宁彰武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坚持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系统研究唯物辩证法的基础理论,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著有《辩证法论集》《历史经验的哲学反思》《论绝对与相对》(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合著)等一系列探索、研究和阐发辩证法范畴的成果,以及《论“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与发展观》《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等以中国现实为基础的哲学分析成果。

 

  郑张尚芳(语言学家)

  5月19日在温州逝世,享年85岁

  

  原名郑祥芳,1933年8月生,浙江温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汉语方言、古音、汉藏语言比较研究,从温州方言中提炼出“语言密码”,创立上古音体系。50多年笔耕不辍,终成汉语音韵学大家。参与调查并编绘《中国语言地图集》,著有《上古音系》《温州方言志》《郑张尚芳语言学论文集》等。

 

  赵昌平(出版家、唐诗研究专家)

  5月20日在上海逝世,享年73岁

  

  1945年10月生,浙江上虞人,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古籍出版社原总编辑。参与主持众多重大古籍整理出版工程,积极培养古籍整理出版人才,为我国古籍整理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沉潜往复,好学深思,融思辨与考据于一体,在唐诗学、中国诗学、唐代文学研究上达到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界所公认。著有《赵昌平自选集》《顾况诗集》《孟子:匡世的真言》《唐诗三百首新编》等。

 

  凌彰(外国文学研究家)

  5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1928年7月生于印尼,祖籍广东新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长期从事东南亚文学、海外华人文学和荷兰文学研究。从2002年开始致力于“唐诗”“诗经”的印尼文翻译,以弘扬中华文化,陆续发表汉语印尼文双语对照的唐诗名篇和有关唐诗的论述,以及译成白话诗和印尼文的诗经和诗经论述。编有《海外微型小说选》,著有《黎萨尔与中国》(合著)等。

 

  高放(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5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原名高元浤,1927年2月生,福建福州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我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学科重要奠基人,在国际共运史、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学领域成就卓著。在学术上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囿旧说,勇于创新。著有《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社会主义思想史》《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等。

 

  倪庆饩(翻译家)

  6月2日在天津逝世,享年90岁

  

  1928年生,湖南长沙人,南开大学英美文学教授。1947年开始从事翻译工作,翻译对象主要是英国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经典散文作品,尤其擅长翻译“自然书写”的诗化散文。在中国翻译史和英美文学研究方面亦颇有建树。出版译著《史蒂文森游记选》《英国浪漫派诗选》《小泉八云散文选》《绿厦》《诗人漫游记:文坛琐忆》《鸟和人》《苏格兰旅游回忆》等20多部。

 

  周建明(新闻学家)

  6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

  

  1956年5月生,黑龙江明水人,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毕生践行严谨治学、潜心育人的理想信念,长期致力于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新闻传播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评论、新闻法制、新闻发布制度、民族宗教新闻传播等。著有《新疆新闻发展战略研究》《新闻传媒与和谐社会建设》(合著)、《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合著)等,译著《中国人口问题》《现代社会学》(合译)等。

 

  陈国灿(史学家)

  6月7日在武汉逝世,享年85岁

  

  1933年10月生,湖北鄂城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暨敦煌吐鲁番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潜心探研,辛勤耕耘,硕果累累。主编《〈全唐文〉职官丛考》《吐鲁番文书总目·日本收藏卷》《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汉文佛教典籍》等,著有《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日本宁乐美术馆藏吐鲁番文书》《唐代的经济社会》等,在中外学界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为推动我国敦煌吐鲁番学的发展,尤其是吐鲁番学的创建与繁荣作出了卓越贡献。

 

  项启源(经济学家)

  6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1925年5月生,浙江杭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曾任《经济研究》编辑部主任。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主张从经济规律系统角度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著有《改革与发展的经济理论探索》《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合著)、《认识和运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问题》(合著)、《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回顾与反思》(合著)等。

 

  陈谦豫(古典文学研究家)

  6月26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0岁

  

  1928年2月生,江苏扬州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一生潜心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尤精于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是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在文心雕龙研究、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研究等方面贡献突出。著有《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发表论文《晚清小说理论管窥》《明代小说理论管窥》《我国古代小说家对小说地位和作用的认识》等。

 

  容观夐(人类学家)

  7月2日在广州逝世,享年96岁

  

  1922年2月生,广东中山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积极投入田野调查,博古通今,是中山大学复办人类学系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在古代族源、民族关系和民族考古等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著有《人类学方法论》《民族考古学初论》《文化人类学与南方少数民族》《容观夐人类学民族学文集》等。

 

  赵明义(政治学家)

  7月4日在济南逝世,享年86岁

  

  1932年9月生,河北景县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中国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重要奠基人,见证、参与、引领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创立与发展。以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代国外社会主义为主要研究方向,编著《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合著)等。

 

  董衡巽(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

  7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1934年1月生,浙江余姚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长期致力于美国文学研究和翻译,特别是海明威研究,被誉为“与海明威贴得最近的华人”。著有《美国现代小说风格》《美国现代小说家论》《海明威评传》《美国文学简史》(合著)等,编著《海明威研究》《美国十九世纪文论选》《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等,译有《苹果树》《王子与贫儿》《竞选州长》等。

 

  乌丙安(民俗学家)

  7月11日在德国柏林逝世,享年89岁

  

  1929年11月生于呼和浩特,辽宁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专业教授、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致力于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有《民间文学概论》《民俗学丛话》《中国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乌丙安民俗研究文集》等具前瞻性和里程碑意义的民俗学专著,为中外民俗学研究、民俗学专业教学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理支持作出卓越贡献。

 

  朱德发(现代文学研究家)

  7月12日在济南逝世,享年84岁

  

  1934年9月生,山东蓬莱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原副会长、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一生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始终站在学术前沿,取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和教学成绩。他的“五四”文学研究在学界始终领先。他提出的“现代中国文学史”概念改变了既有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等学科状况。著有《中国五四文学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流派论纲》《主体思维与文学史观》《世界化视野中的现代中国文学》《现代中国文学通鉴》(主编)等。

 

  郑伟民(经济学家)

  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1931年11月生,江苏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美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理论问题研究,著有《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衰落还是复兴:全球经济中的美国》《郑伟民集》等,参与撰写《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世界经济概论》《资本主义兴衰史》等。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学者”称号。

  

  王亘坚(经济学家)

  8月7日在天津逝世,享年95岁

  

  1923年10月生,河北丰润人,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我国经济杠杆学科的奠基人,经济杠杆理论和财政价值分配论的创立者,税收“三性”的最早提出者。长期从事财政、税收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揭示国家财政运动五大规律,发现并坚持物质利益规律,提出国家宏观调控理论体系新构想,创设税收科学新的学科体系,培养了一大批财税专业人才。著有《财政、税收与宏观调控》,主编《经济杠杆论》《财政学概论》《税收学》等。2017年荣获“中国财政理论研究终身成就奖”。

  

  刘安武(印度文学研究家)

  8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1930年7月生,湖南常德人,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教授。长期担任印度文学的教学工作,中国印度近现代文学专业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有《印度印地语文学史》《普列姆昌德短篇小说选》等多部专著、译著,主编《泰戈尔全集》,合编、选编《东方文学史》《东方文学辞典》《东方文学作品选》等文学论著、辞书、作品集多种。

  

  王庆成(史学家)

  8月9日在美国逝世,享年91岁

  

  1928年4月生,浙江嵊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太平天国史、晚清史研究。在60余年的治学实践中形成了系统、全面的档案文献研究方法,为太平天国档案文献的搜集、编纂、校勘和考释等作出了重要贡献。著有《石达开》《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太平天国的文献和历史》等,主编《太平天国史译丛》《太平天国学刊》等,参与编选《太平天国文献史料集》等。

 

  陈祖美(文学研究专家)

  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1938年12月生,山东平度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李清照研究。著有《李清照评传》《多少事欲说还休:一代才女李清照》等,选编《谢灵运年谱汇编》,主编《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并选注《李清照诗词文选注》《李清照诗词选》《李清照词选》《〈漱玉词〉笺译心解选评》《淮海词》等。

  

  王学庄(史学家)

  9月1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1939年10月生,安徽肥东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在辛亥革命史研究方面有较大贡献。著有《邹容》《孙中山的哲学思想》(合著),论文有《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关系研究随感》《同盟会的分裂和光复会的重建》(合著)等,参加过《中华民国史》第一编(上、下)的编写,合编《南社史长编》《拒俄运动(1901—1905)》《柳亚子选集》等。

  

  孙海泉(史学家)

  9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5岁

  

  1963年6月生,北京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编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明清社会史研究,发表有《简评〈边塞诗人吴兆骞〉》《清朝前期的里甲与保甲》《清代保甲组织结构分析》《论清代从里甲到保甲的演变》《清代中叶直隶地区乡村管理体制——兼论清代国家与基层社会的关系》《清初吕梁山区农民抗清斗争》《清代赋役制度变革后的地方基层组织》《顺治康熙时期的地方基层制度》等论文。

 

  王维志(人口学家)

  9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1930年9月生,辽宁铁岭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人口统计和相关理论研究工作,重点研究人口统计和人口普查的方法论、人口寿命和死亡率、人口城镇化与迁移、人口发展史等。主要著作有《人口统计》《人口数字的来龙去脉》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85)》和《中国人口年鉴》,对研究中国人口发展过程和趋势作出了贡献。

  

  龙盛运(史学家)

  9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1929年8月生,湖南衡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尤其是太平天国史的研究。师从近代史名家罗尔纲先生,继承了乃师的治学风格,其著作材料翔实,考辨精详,扎实厚重。代表作有《湘军史稿》《向荣时期江南大营研究》《太平天国运动史》(合著)、《清代全史》第七卷(主编)等。

  

  王同勋(经济学家)

  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1930年8月生,河南南阳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思想史、经济管理思想史、社会发展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经济思想史及管理思想史学科带头人。著作颇丰,著有《王同勋文集》等,主编或编写《中国经济思想史资料选辑: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部分》《中国通史全编》《领导方略通鉴》《社会发展史》《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社会发展史简编》《振兴中国的管理学科》等。

  

  陈铁梅(考古学家)

  10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1935年5月生,上海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长期致力于科技考古、定量考古教学和研究工作,他用不平衡铀系和电子自旋共振方法测量了我国大量旧石器遗址与古人类遗址的年代,提出了我国第一个旧石器考古年表。著有《定量考古学》《科技考古学》《简明考古统计学》等,曾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科研一等奖。

  

  李希凡(红学家)

  10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1927年12月生,北京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长期从事《红楼梦》研究,是著名的红学专家,代表作有《红楼梦评论集》(合著)、《弦外集》《红楼梦艺术世界》《论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形象》等,主编《红楼梦大辞典》《中华艺术通史》等。此外,他还在中国现当代文艺评论、鲁迅研究等多个领域颇有建树。著有《题材·思想·艺术》《〈呐喊〉〈彷徨〉的思想艺术》《李希凡文学评论选》等。

  

  高春燕(人口学家)

  11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1946年9月生,山东潍坊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人口学的研究和翻译工作,主编有《社区人口与发展》《中国人口管理现代化研究》等,翻译《1998年人类发展报告:消费模式及其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合译),并为《中国人口年鉴》等书撰写过多篇文章,也翻译过《风险社会中社区发展的日程和策略》《人口结构改变与老人生活品质:以台湾为例》等文章。

 

  蒋守谦(文学研究专家)

  11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1936年1月生,江苏清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著有《创作个性》《管窥蠡测——蒋守谦当代文学评论选》《新时期文学六年》(合著),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合编),编选《崇高意韵小说》等。另外,发表时评、散文、随笔、诗歌多篇。

  

  曹先擢(语言学家)

  11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1932年11月生,浙江长兴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述丰富,涉及文字学、音韵学、语音学、辞书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在辞书编纂领域作出了突出成绩,曾主持《新华字典》修订工作,主持《新华词典》编纂、定稿工作,担任《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审定委员会主任。著有《汉字文化漫笔》《字里乾坤》《通假字例释》《古代词书讲话》(合著)等。

  

  刘绪贻(史学家)

  11月10日在武汉逝世,享年105岁

  

  1913年5月生,湖北黄陂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自20世纪50年代后主要从事美国史研究,也是我国早期社会学家之一。他与杨生茂共同主编的6卷本《美国通史》对学术界和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著有《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史论丛》等,主编《改革开放的社会学研究》等,主持或参与翻译了《世界史编年手册:古代和中世纪部分》《罗斯福与新政》《美国社会发展趋势》《1900年以来的美国史》等书,编撰《美国研究词典》等美国研究工具书及《战后美国史(1945—1986)》。

  

  何梓华(新闻教育家)

  11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1931年10月生,广东南海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原院长、教授。长期从事新闻理论研究,在新闻学界有重要影响。他先后主持制定新闻学科“八五”和“九五”研究规划,主编有《新闻理论教程》《新闻学概论》《产业化——青年报刊业的前景与挑战》(合编)等。其中《新闻理论教程(修订版)》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闻学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曾获第二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之“终身成就奖”。

  

  郑乃武(考古学家)

  11月1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1931年11月生,福建福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考古学研究,曾参加黄河三门峡、刘家峡水库和辽宁、内蒙古等地10余处遗址、墓地发掘,以及长江宜渝段和嘉陵江水文考古调查。其中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掘工作为我国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前的考古填补了一段空白。发表考古学论文和发掘报告多篇,合著有《庙底沟与三里桥》《新中国的考古收获》《中国陶瓷史》《双砣子与岗上》,参与编撰的重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

  

  吴安迪(翻译家)

  11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1938年10月生,上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译审,长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翻译和编辑工作,在外国语言学、文艺学方面有一定的研究。曾参加大型双语辞书《大俄汉词典》的编纂及《俄德英汉科学学词汇》的编校工作。主编《国外社会科学》月刊,主编《外国文艺思潮·第3集》,独立翻译《美学思想史》,合译《列宁与词典》《普通语言学纲要》,译著达百余万字。

  

  易竹贤(文学研究专家)

  12月3日在武汉逝世,享年83岁

  

  1935年生,湖南湘乡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鲁迅研究和胡适研究方面享有盛誉。代表作有《鲁迅思想研究》《新文学天穹两巨星——鲁迅与胡适》《胡适与现代中国文化》《胡适传》等。其中《胡适传》以翔实的资料、严谨的学风和实事求是的评价,成为胡适研究的标志性成果。温儒敏教授评价说:“易先生做学问很认真,毕生从事鲁迅、胡适与现代文学研究,实绩卓著。”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