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地轴:“驴铃”声声绕黄河
2018年04月27日 09: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4月27日第1440期 作者:童地轴

  羊皮筏子一靠岸,黄河石林入口处便传来叮叮当当的驼铃声,其实是“驴铃”声。在黄河石林的饮马沟景区里,有一支农家驴车队。男男女女套上自家的毛驴车,赶着骡马,拉上南来北往的游人穿梭在饮马沟石林中。这便是黄河石林的另一道风景。

  黄河石林是一座集地质构造、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于一体的综合型地质公园,石林群、黄河、绿洲、戈壁呈现出一派独特的景观,与青海省尖扎县的坎布拉有些相像。因为到过坎布拉,相对石林而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便是那来来回回穿梭在石林峡谷间的驴车队。

  牵着牲口赶着驴车的车夫,伴着叮当的铃声,每天就在这峡谷沟壑中迎来送往。从码头到索道站每往返一次大约需要走六七公里的路程,旅游旺季,他们每天要走四五个来回。在接送游客的过程中,他们既是导游又是歌手,一边热情介绍景点,一边为游客放歌。

  每有一批游客走进黄河石林,便有一队长长的骡马驴车,每辆车上坐着三四个游人,蹄声“踢踢踏踏”,地面溅起阵阵尘埃,车轮徐徐驶过,“吱吱呀呀”的声音回荡在峡谷间,给人一种既喧哗又寂寥的复杂时空感。抬头之间,两边拔地极天的黄褐色石林壁垒有一种原始的苍凉和深沉。偶有一串野性的西北民歌在森森壁垒的峡谷间响起,荡起一种远古的萧瑟与悲怆,仿佛这歌喉背负着厚重的黄河文化,更背负着古老的东方文明发祥之源。

  坐着驴车,深入黄河石林十里长峡,百态千姿,崖壑裂隙,奇峰绝壁,多层次的地质构造,浸透着奇、雄、险、幽的原始风貌,呈现出粗犷雄浑、朴拙敦厚的西部风韵。

  在交流中,车夫小伙子告诉我,他们这些车夫都来自黄河边的龙湾村。顺着小伙子手指的方向,回眸的瞬间,只见两岸黄色的山梁,褐色的河水,只有河州有一片绿野葱葱的沃土,那就是龙湾村所在地。依山傍水的龙湾村,阡陌纵横,整齐的田地里,果树林立。与黄河两岸萧瑟的景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格外生机勃勃。对岸的山梁上,22个弯道的盘山公路清晰可见,黄河汩汩向前,龙湾村炊烟袅袅。

  “我们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了,清晨就来到景区的码头边等待第一批游人。每跑一趟车90元,景区管理委员会抽取一定的管理费。”小伙子有些无奈的样子,“不过,相比过去在外打工,收入高多了。村里的人有划羊皮筏子的,有做农家乐的,有卖土特产的,逐渐过上了好日子”。“你们看,前面是‘观音打坐’。黄河石林是在400万年的日月更替中,形成各种不同色泽且造型奇异的峰林。”小伙子边介绍边“驾、驾”地赶着车。驴车吱吱呀呀地向前滚动着。“屈原问天”“木兰远征”“月下情侣”“十里屏风”“天桥古道”“一线天”等形态各异、千奇百怪的石柱石笋石林景观在我们眼前展开、拉长,在我们身后逝去。

  看着这来来往往的驴车,一种久违了的自由与安详俘获了我。对驴车的记忆来自儿时,当时乡村里“时髦”的运输方式就是毛驴拉车。有几个人不在家好好务农种田,拉起了驴车。他们从乡里的供销社把棉花、粮食等运输到能通汽车的地方,赚取运输费。记得当时这样批判他们:“小板车,毛驴带,一天赚个七八块,哪有心思学大寨!”自那以后,驴车便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觉得拉驴车就是不干好事。

  对驴车开始有好感是我上中学时,学校离家有段路,每天上学和放学,如果能碰上一个驴车,我们都好开心。车夫见到我们这些上学的孩子,只要是空车或拉的东西不多,总是让我们上车坐一阵,少了徒步的辛苦,我们一路有说有笑,便到了学校。奇怪的是,在哪里拐弯,走哪条路,毛驴好像全知道,不用主人烦神,甚至有时候主人在车上呼呼大睡,毛驴也能安全稳妥地回到家中。所以,这些年无论到哪儿,无论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每当看到驴车,我就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和快乐!

  “我们龙湾村虽然偏僻、闭塞,但是我们这里的人热情好客。我们有村里自产的苹果、梨、大红枣、玉米,你们到村里吃饭,这些都可以免费品尝。你们可以吃到土鸡、手抓羊肉等山野风味及农家各种小吃。”小伙子滔滔不绝地介绍着他们的村庄。随着小伙子的手势和音调,驴还偶尔回头看看屁股后面车上的游客,那七分温润三分犀利、给人一种坚定感的眼神让我想起了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驴车上的龟兹》等著作。他的那种毛驴观与眼前这头毛驴的眼神是如此的吻合,再次让我动容。

  毛驴是有生命的,干完一天活,回来拴在院子里面,当家人进进出出的时候,毛驴的眼睛在看,毛驴的呼吸在感应,毛驴的耳朵在听,这样一个有生命的东西一下从生活中消失的时候,好多人会不舍,好多人会挽留……我们人类的生活,或者人的生活,在被这些许许多多的生命的眼睛看见的时候,才是真实的,才是可信的,才不是荒谬的。

  返回的时候,小伙子不停地向我们介绍:“你到我们龙湾村,可以随意地敲开一户院落的门,在院子休憩、喝茶,吃我们农家饭,主人可以跟你讲他说不尽的黄河。我们村即使全家人都下地了,院门都会虚掩,房门洞开,我们从不担心是否有盗贼来。”我十分相信小伙子的话,就在不远的黄河对面,那浓荫密布的一片绿野,一定会让人从城市的一切拘谨和客套之中摆脱出来。清风裹挟着田野的气息,古老水车提灌的水声,月色笼罩下的黄河绿洲会引发人无限的怀想。

  小伙子的一席话让我陷入了沉思,我在想,像驴车一样缓慢而宁静的时光,已经离我们十分遥远了。黄河石林,这里的人和物,给我一种梦中邂逅的错愕和欣喜。我又想到了刘亮程,“我走了那么多地方,读了那么多书,思考了那么多事情,到头来我的想法和那个坐在街边打盹的老人一模一样。你看他一动不动,就到达了我一辈子要到达的地方。而我,还在半路上呢”。

  驴车悠悠,我们坐在车上,看着小伙子厚实的背影,听着驴蹄“踢踏踢踏”的韵律,着实有一种时光的穿越感。就在这驴车吱呀的光阴中,我们走完了石林景区。回到了黄河羊皮筏子上,岸边石林中传来朴素而饱含历史沧桑的《黄河船夫曲》:“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