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永:神交千里心相照
——从未刊信札看饶宗颐、汤一介、刘大钧诸先生的学术交往
2018年04月23日 08: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4月23日第1436期 作者:赵建永

  香港大学饶宗颐教授是会通东西的国学大师,在笔者1996年到北京大学做汤一介先生的学生和助手时,他们已是相交莫逆的好友。近闻饶公逝世,感怀不已,遂根据饶公与汤一介先生的未刊信函,结合笔者20余年亲身经历,并查证一手原始记录,追溯饶公与汤一介、刘大钧诸位师长的学术因缘如下。

  饶公与《儒藏》渊源

  最近饶公再传弟子胡孝忠博士告知笔者,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藏有一封汤先生致饶公函。该函主要内容是汤先生向饶公寄赠《儒藏》的易学典籍,推介刘大钧教授主编的《百年易学精华集成》并请题辞。饶公见信随即题写了书名,并复函汤先生。汤先生将饶公的题签原件和复函复印件寄给了刘教授,并修书一封说明自己和饶先生通信的缘由。现据刘大钧教授提供的饶公复函影印件,录信文如下:

  一介学兄左右:

  寄来《儒藏》精华编一易类收到,费神至谢!

  刘大钧兄来示及寿联亦收到,恳代致谢忱!其大文论《帛书易源流蠡测》刊于《华学》九、十号亦拜读,诸多创见。其沉潜易书之深辟,诚当代巨儒。其主编之《百年易学精华集成》,命为题辞。弟精力大不如前,以未睹全目,不敢妄下笔。先题书名,奉报雅意。待与观全豹之后,再敢执笔,恳代致歉忱。

  又弟为其《周易研究》1996.4、《象数研究》等之题辞,请其惠赐,俾可收入拙作序跋。匆匆布悃,顺叩著祺。

  宗颐顿首

  京中同人请代为致候。

  此函开头所言汤先生赠送饶公之书是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正式出版的《儒藏》精华编第1册。此册隶属经部易类,共收录《京氏易传》《周易郑氏注》《汉魏二十一家易注》《周易注》四部汉魏时期易学著作。《儒藏》精华编经部易类,由著名易学家刘大钧教授及其弟子林忠军教授担纲主编。刘大钧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周易研究》及《象数易学研究》主编。他创建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是国内外第一个与《儒藏》签约的学术研究机构。

  汤先生在国际会议上介绍在编纂《儒藏》中摸索出的一套整理古籍的经验时,首先以为何选择刘教授主持的易学中心来负责《经部·易类》的整理工作为例来加以说明:“第一,要慎重选择合作单位和每部书的校点者。现在《儒藏》精华编是由中国、韩国、日本、越南四国学者共同承担,例如,《经部·易类》的承担单位,我们选择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来承担,因为他们无论人力还是所藏《周易》方面的书,都比较强。”汤先生还对刘教授说:“你们作为北大选中的第一个签约机构,也是因为《易》乃六经之首、大道之源!”汤先生与刘教授在1980年代一次学术会议上相识,言谈之间非常投机,自此成为知己,一直保持密切往来。当汤先生任总编纂的《儒藏》项目启动时,刘教授曾制联以贺:“轻装依旧携琴鹤,众望从今仰斗山。”

  2001年饶公来北大演讲,接续1997年他在北大首届“汤用彤学术讲座”关于古籍整理和文化复兴的话题,提出“新经学”的说法。该演讲稿经饶公首肯后,改编用于《儒藏》编纂和研究的指导工作。2009年7月27日,汤一介先生在“五经”研究与翻译国际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工作会议上引述了饶公之文,发言稿以《编纂〈儒藏〉的经验》为题,全文发表于《周易研究》2009年第5期。汤先生说:

  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最近写了一篇题为《〈儒藏〉与新经学及文艺复兴》的文章,文中说:“经书是我们文化精华的宝库,是国民思想模式、知识涵蕴的基础;亦是先哲道德关怀与睿智的核心精义、不废江河的论著。重新认识经书的价值,在当前是有重要意义的。……‘经’的重要性,由于讲的是常道,树立起真理标准,去衡量行事的正确与否。”

  汤先生对此发挥道:“饶宗颐先生对‘经’的重视,其意甚深。盖同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必会遇到某些相同的问题,在历史的长河中,各不同民族都会提出一些对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行之有效的理念和方法,这些理念和方法经过积淀而成为‘经书’。‘经书’所讲的‘道理’就是‘常道’,这样我们就有了做人行事的准则……我们编纂《儒藏》就是希望把‘经书’中的‘常道’介绍给世界各国人民。”

  2007年,饶公在90寿辰接受采访时,自豪地提起他在《儒藏》担任顾问,并对这一盛世工程的意义作了高度评价。随后,饶公为汤先生撰写了一副对联:“三藏添新典,时中协太和”,以示他对汤先生编《儒藏》的全力支持。刘教授为庆贺饶公90大寿,特意敬书寿联“寿考九旬,奕奕声名动士林;弘道一世,默默功业化淳风”。饶公对此联颇为欣赏,这就是他在致汤先生函中提及的“寿联”。刘教授还呈送新作《帛〈易〉源流蠡测》,饶公将其发表于《华学》2008年8月第九、十辑合刊的显要位置。该刊由饶公和季羡林先生一起创办,是向世界推广中华优秀文化的权威期刊,所载论文质量深得国际学术界的重视。2014年3月26日,刘教授陪同张荣校长赴香港参加山东大学授予饶公名誉博士典礼,并用《周易》中的“崇德广业”为贺联来概括饶公既往成就。饶公则为刘教授回赠一幅大字题辞“长乐”,落款“大钧教授雅教 甲午选堂”,寓涵长乐未央、知足常乐、孔颜乐处诸多胜意。

  饶公与易坛盛事

  饶公信中所言《百年易学精华集成》,系由刘大钧教授任总主编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09年冬,汤一介先生也为该书题辞“集百年易学精华,开万世中华文明”。2010年1月,刘教授在撰写的《前言》中,向饶宗颐、汤一介、李学勤、连战先生为该书的题辞表达了诚挚的感谢。笔者向刘教授询问有关背景,得知汤先生当年是鉴于该书的重要历史意义,而主动提议请学界最富盛望的饶公来题辞的。

  20世纪初,随着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传统文化研究进入崭新阶段,新思潮、新视野、新材料、新观点的涌现彻底打破了乾嘉学派以来的研究格局。上世纪积淀的丰硕成果,已成为新世纪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凭借”。有鉴于此,编者对散见于海内外的20世纪中文易学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并按问题详细分类,精选出1500多篇论文,编辑成大型文集《百年易学研究文献精华集成(初编)》。全书分八卷,共30册,总计2000多万字,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4月初版。该书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珍贵而全面的基础资料,确定了易学在中华文化重建及中外文化交流会通中的全新角色,被学界誉为“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学术文化保护工程。原载《周易研究》1996年第1期的拙文《〈周易〉与京剧艺术》(1.6万字),全文转载于该书的《〈周易〉与中国文化》卷第一册第1438—1450页,与有荣焉!该文首次系统探讨作为人文之源的易学与国粹艺术的密切联系,颇受业界专家好评,《中国哲学年鉴》等刊对此文多有引用和评介。

  刘大钧教授专心致力于易学研究,以弘扬大易文化为己任,是易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为传统易学的恢复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他治《易》主张在新的文化视野下超越传统的象数义理门派之争,坚持象数义理兼顾,探寻易学的整体特色和内涵,发表大量论文,并出版《周易概论》《周易经传白话解》《今、帛、竹书〈周易〉综考》等多部著作。正是鉴于刘教授主编《儒藏》易类等文献及其丰厚研究成果,饶公在致汤一介先生函中,盛赞刘教授的易学成就,言其“沉潜易书之深辟,诚当代巨儒”。

  刘大钧教授1988年创办的《周易研究》发行量长期保持在2万份左右,发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学术界有广泛影响。饶公十分关注易学研究前沿,曾请刘教授将他缺失的几册《周易研究》杂志寄来补齐,从而收藏有全套的该刊。1995年,饶公欣然为该刊题辞“开物成务”。饶公学养宏富,性情纯笃,于书法见识高超,功力深湛,形成了他所推崇的“重、拙、大”的雄浑奇逸的风格,向为书林所重,从这几幅字也可见一斑。

  1997年春,饶公应汤先生之邀,来北京大学担任首届“汤用彤学术讲座”主讲教授。刘大钧教授与饶公交谊颇厚,专程来北大拜访了饶公。当时由笔者做接待工作,因而有幸时常亲承三位先生教诲。笔者珍藏至今的历届“汤用彤学术讲座”原始文献中,有一份汤一介先生参与设计和定稿的“第一届汤用彤学术讲座”简介手册。手册主要介绍讲座有关内容,并向热情支持本届讲座的刘大钧等先生衷心致谢。

  饶公这封致汤先生函虽未注明年月,但依据《百年易学精华集成》前言和《儒藏》精华编第1册的出版时间,我们可以推断该函当为2009年下半年所写。此际也是饶公、汤先生和刘教授三人学术交往非常密切的时期。饶公逝世后,笔者为了解该函情况而与刘教授通电话时,他正在构思写一幅“敬挽饶老宗颐先生”的40字长联:“一生治学辨明文章循诱后进示之以慧告之以理,百年修德教化士林淳正风气晓之以道育之以诚”。随后,该联由山东大学常务副校长王琪珑教授率团带往香港参加饶公追悼会。饶公出殡当天,笔者再次向刘教授汇报本文进展,刘教授说:中央文史馆也约请他为同为馆员的饶公撰写挽联,接到我的电话时,他正铺开八尺长的宣纸,拟用“旷观千世,自得圆融”来总结饶公一生的成就和境界。两次巧合的通话似乎表明,我们与饶公有一种非同寻常的缘分。

  饶公、汤先生和刘教授的教导和著述,对笔者治学具有关键性指引作用。本人曾加以梳理,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历史研究》《哲学研究》等刊,并汇入拙著《汤用彤与现代中国学术》(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和新结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汤用彤与20世纪宗教学研究新证”,以及主编的《中华传统文化·高二年级下册》(《周易》分册)。该教材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的成果之一,本人担任这套中小学教科书编委。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重温饶公、汤先生和刘教授的交谊风范和学术互动,对于发扬他们的治学精神,总结并汲取中外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是十分有益的。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