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城:向阳而立 向善而行——林继富教授印象记
2017年11月27日 09: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1月27日第1339期 作者:李晓城

  时光荏苒,细细算来,寒窗已有廿载,这其中跟随林继富教授近六年,是我跟随时间最长、使我受益最多、让我尤为尊敬的一位师长。六年间,我聆听他系统精湛的民俗学专业课程和学术报告,无数次令我茅塞顿开,产生了新的认识和感悟。六年间,我跟随他深入大山深处的布依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进行田野调查,冒严寒顶酷暑跋山涉水,探究第一手资料,吸纳质朴丰润的学术乳汁。六年间,我见证了他获取多项社科项目,多部著作问世,多项奖项公布。虽芦白粘鬓,却依旧枫丹照心。林老师向阳而立,向善而行,拥有一颗报国之热心,满腔热血献身于教学科研工作。

  红色土地之子

  林继富出生于湖北大别山腹地麻城的一个革命家庭,他的根深深扎在红色泥土里,是红色土地之子。他和肩扛犁耙的农民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和红色土地上的民俗文化有着不解之缘。麻城地处长江淮水之间,有着传统的农耕文化积淀,民风朴实。他从先辈那里获得了许多民俗知识滋养。麻城又是无产阶级革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火种摇篮,数十万人为民族解放流血牺牲。血沃大地肥劲草,正是这块先烈染红的土地哺育了少年的林继富,造就了他高风亮节的品德和顽强拼搏的作风,为他的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别山是民歌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这块热土上还有着数不清的民间故事传承。阡陌之间,既是劳作的场所,也是学习的课堂,林继富听得入迷记得仔细。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歌声和故事,如同天外飞来的火花点燃了他对民俗学的激情,为他后来从事民俗学专业播下了种子。

  1982年,林继富以优异成绩考入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他怀揣着乡亲们的嘱托,在学术的殿堂里开始实现他的梦想。他爱书如命,读书如饥似渴,学校图书馆借书签上他的签名最多,节假日经常去距离学校很远的书店看书,每次他总是跑步前往以节省时间。书店老板知道了他的情况,答应将书借回阅读,归还时保持原貌并以折价方式售书给他。

  大学四年,林继富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普修,而且还与民俗学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大二开始,他旁听刘守华教授为大四开设的民间文学课程。刘教授每讲一遍他就听一遍,他从旁听到选修一共听了四遍,凡中文系师生都知道“林继富是个民间文学迷”。他反复阅读过钟敬文先生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同时他将大学课程中与民间文学相关的内容,如两汉文学中的乐府民歌,唐宋文学中的变文等也做了重点学习。为扩大民间文学的视野和研究方法,他选修了“方言”、“语言学概论”,阅读了不少考古学、宗教学中与民间文学相关的资料,许多报刊杂志也是他涉猎的范围,《民间文化论坛》《民间文艺季刊》更是期期必读,并做了抄誊。民俗学前辈刘魁立、刘守华、段宝林等先生的文章,至今耳熟能详。摘录的笔记满满13大本几十万字。他说:那时,一是想把民间文学本体的东西搞清楚,二是想围绕民间文学做相关的积累。事实是他做得很完美。

  学术领域新星

  1986年林继富以优异成绩取得文学学士学位,此时正值国家扩大改革开放用人之时,凭他的成绩,许多人认为他会到一个优渥的环境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他说那不是他的理想,要想成就专业应到民俗的沃土中生根。于是,他选择了林芝地区的西藏农牧学院,从此舒展民俗学理想的翅膀。他认真完成教学工作,同时积极投入民俗学研究。他带领学生进行田野调查,几乎走遍林芝的沟沟坎坎,深入农牧民家中访老问少,搜集到大量有关民俗学的原始材料。2014年,他曾带着学生到云南哀牢山苦聪人聚集区进行田野调查。那天调查结束已是半夜,主人坚持要用摩托车载他们回几十里以外的驻地。夜幕漆黑,山高坡陡,道路七扭八拐,脚下是万丈悬崖,即使白天也很难走,而他却毫无惧色。后来与我们谈起,也只说,别人可以,我也可以。

  早期的田野调查没有先进的录音设备,全凭手写记录,即使后来用上了录音机,整理材料仍是一个很麻烦的过程。他搜集材料不厌其多,不厌其详。2004年前后为了完成博士论文及国家社科项目,他利用田野调查搜集材料200多万字,写日记70多万字,可想其付出何等惊人。由于田野调查工作做得扎实,早在西藏八年间他就撰写了100多篇论文,其中有60多篇公开发表,还出版专著一部。

  如今,他已承担国家和各级科研项目28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0项,出版学术专著独著13部、合著7部,发表论文210多篇,主编系列丛书7部,合计130多卷,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重点项目7项,三次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他提出了一系列民俗学研究新观点,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是中国民俗学界承前启后的学者之一。

  他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他把枯燥的研究工作视为乐事。他回忆道,在西藏那种几近与世隔绝的环境里,每完成一篇文章就躺在操场齐腰深的草丛里,或高颂或低吟自己的作品,蓝天是他的大幕,草丛是他的帷帐,微风送爽,野草飘香,蝴蝶起舞,鸟儿欢唱,像沉醉在仙境里一样,格外惬意。

  三尺讲台名师

  林继富大学毕业至今,三十年来一直守护着圣洁的三尺讲台,从林芝到武汉到北京,传道授业解惑,灌园播爱,秉承立品立德,为人师表的理念,甘做人梯,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他常说:“道德修养之事皆为正事,要从小处做起。”

  林继富现为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民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除取得大量科研成果外,他对教学工作兢兢业业,认真深入探讨教学方法,编著了多部教材。他给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所讲授的民俗学、比较民俗学、民间文学、田野调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课程,进行了大力改进。他的教学强调从民俗的本土化研究民俗和民俗的解释学理论,倡导综合运用民俗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他还积极吸收国外优秀的民俗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实际,力图建立中国式民俗学新的研究范式和解释体系,赋予民俗学研究在人类知识体系建筑上的意义。他制定民俗学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田野实践步骤,编写了具有创新性的民俗学教材《解释民俗学》,还参与多部民间文学、民俗学教材编写,对民俗学的理论、研究路径进行系统梳理,推动民俗学教材及理论建设朝向动态、多向立体的方向发展。他把自己的理论研究成果用于教学之中,坚持田野调查的教学方法,坚持实践出真知,要求学生把研究放在生活里,要理解生活,理解生活里的人,学会和人打交道。

  林继富认为,教学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而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是他肩负的重任。他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渊博的学识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影响着后学,践行着自己教书育人的理想。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