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海峰:传神达意翻诗剧,授业决疑教栋材——忆恩师汪榕培先生
2017年10月30日 08:1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0月30日第1319期 作者:颜海峰

  9月11日,恩师汪榕培驾鲲鹏逍遥而去,金秋也似乎黯淡了。汪门弟子微信群也萧然喑哑,偶然发上来的精当悼词才能打破那肃穆的沉重。而我则继续守着“旧俗”,言而不语对而不答,也不敢把自己的悼诗发到群里,唯恐引忧思偏离瞻颂。

  不过,这位76岁的老人应该是不以为意的,他素来随性,骨子里透着一种清静齐物的旷达,这应该是他为什么能从英译《老子》开始踏上典籍英译之路,并让这一门学问扶摇直上以至千里万里的原因吧。

  听酒金波事象寄

  廿年一竟汤义仍

  2006年,我如愿考上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如愿是因为我终于来到了江南的姑苏,终于浸润到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中、这个我离开之后依旧魂牵梦绕的“心乡”,还因为苏州大学有我心仪的翻译家——汪榕培教授。我以劣势的考分“铤而走险”,平生第一次自卖自夸地把自己的诌诗、译句、墨猪、稚画打印出来,托正在读汪老师博士的师兄、我的本科语言学老师杨彬转交。就这样,汪老师相中我了,我也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学术之路。

  在后续的研究中我曾比对过中国从事典籍英译的实践家,历经多年搜集数据才写下了《典籍英译三驾马车》一文,而汪榕培的典籍英译数量与杨宪益、许渊冲势成鼎足。但是这位翻译家的典籍英译生涯不过短短23年,从1991年译成《老子》到2014年《汤显祖戏剧全集》,他总共译出了40多种中国典籍,“译介总量按行世单篇计算,达800种”。我的统计时间截止到2017年6月7日,因数据库未必健全,这个数字只会扩增而不会缩水。

  汪老师总是一手夹着一根烟,喝水也从不费事泡茶,一听啤酒置于案头的笔记本电脑旁,就物我两忘了。以这种状态,他从1996年开始翻译《牡丹亭》,耗时18年完成了“临川四梦”和《紫箫记》,把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国的莎士比亚”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在这23年里,汪老师主要英译了老庄典籍、汉魏六朝诗和汤显祖戏剧,与“翻译了整个中国”的杨宪益不同,他差不多“翻译了舞台的中国”,与“翻译了诗歌中国”的许渊冲也不同,他差不多“翻译了哲学的中国”。而这些客观的赞誉都不足以评价汪老师对于中国典籍英译的贡献,在这一领域,他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诚然,同时进行典籍英译的还有很多专家学者,仅以我的粗略统计已经有百人先于或同行于汪榕培的典籍英译之旅。然而这百人并非一支有组织的队伍,其声音一直淹没于汉学家的中国典籍英译。这个时候是汪榕培“为中国典籍英译呐喊”,推动了典籍英译研究会的成立并通过8届研讨会把中国的典籍英译开辟成一个“走出去”时代背景下最闪亮的舞台。在当代中国翻译界,“汪榕培典籍英译”可以说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

  开荒一拓词成汇

  学语唯汪马首瞻

  汪老师在翻译上是半路出家的,他其实是英语词汇学出身。1964年,汪老师考入复旦大学外文系读研究生,师从著名的词典专家葛传槼先生。这一师承为汪老师后来从事典籍英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直接使其成为我国英语词汇学领域的领军人物。1983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汪榕培和李冬两人编著的《实用英语词汇学》,成为中国人自己编写出版的第一本英语词汇学书籍。这本书的影响一时无两,“不少外语院校的英语专业都用它作本科生的教材,上外英语专业自学考试也把它列为词汇学的必读教材,考硕士研究生的参考书目中也将其列入”(何兆熊语)。

  之后,1987 年汪老师出版了《实用英语词汇学练习集》,1997 年出版《英语词汇学教程》,1998 年出版《英语词汇学教程教学参考用书》,1999 年出版《英语词汇探胜》,2000 年出版《英语词汇学研究》,2002 年出版《英语词汇学高级教程》,2005 年出版《英语词汇学教程读本》等书,把这一领域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把中国典籍英译名词化概念化之前,他先把英语词汇学的旗帜扛在了自己的肩上,这种先见之明和责任担当非常人可比。

  复旦知名校友众多,比如陆谷孙和汪榕培。一个让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必须尊奉——查词典绕不开陆谷孙,一个让中国的英语词汇研究者必须尊奉——研词汇绕不开汪榕培,这也是英语学界的佳话了。汪老师敢为人先,博观约取,用师兄邵斌的话来说就是一个“顶尖的狐狸型学者”。以此练达洞明,他教出了中国第一个英语词汇学博士,筹备举办了首届中国英语词汇学教学与研究研讨会,并促成了中国英语词汇学研究会的成立。

  三年学问姑苏地

  榕树荫泽不论人

  我在苏州的三年是我学术之路的发轫期,也是我文献技术和翻译艺术的成长期,这些都与我的业师有莫大关系。跟从汪老师学习典籍英译是享受,如果你不曾亲自聆听受教,你肯定会怀疑他是其同龄人中最会玩电脑的老先生。我们从他拷贝给我们的PDF电子书里窥探到了西方翻译理论的精彩纷呈,并由此按图索骥探索到其他文献的“桃花源”。第二届典籍英译研讨会举办时,他还以光盘的形式将他的宝贝收藏赠送给与会专家,皇皇数G千册之巨,很多都是值得让学人自珍的图书,他却并不私藏。后来我走上这条“与众乐乐”之路,免费在网络上分享逾万册电子图书,甚至留下了“木樨黄谷”的“盗火之名”,这都是承继了业师榕培先生的精神。

  其时,移动硬盘多数还是3.5英寸,容量也不过百G,而汪老师已经购置了近十个100G大小的2.5英寸移动硬盘,联系到当时的电脑硬件市场发展程度,这着实让人目瞪口呆,也证明了汪老师的资料之巨。而他上课给我们使用的PPT文件大小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事实,以及他备课之翔实。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讲《枫桥夜泊》英译的时候,汪老师在一张幻灯片上加上了与“乌啼”主题相关的图片。那是一张乌鸦的动图,但如果简单地复制到PPT上,乌鸦未必能够动起来,那是因为PPT安装未必完整,控件没有加载。于是,汪老师就娴熟地点击选项,打开控件工具箱,加载Shockwave,然后绘制飞翔的路线,按下F5,奇迹出现了,乌鸦真的从幻灯片的一边飞向了另一边。这不过是汪老师所知的PPT技术九牛之一毛,他的每张PPT上的触控可以多达数十处,精力充沛态度谨严非一般教育工作者所能及。我在工作之后的前五年也是仿效恩师,但却没有像恩师这样每年更新修改PPT,实在汗颜羞愧。

  除了PPT技术,汪老师还教给了我们诗歌翻译的技术。对于我们这些刚刚步入这一领域的年轻人来说,翻译诗歌难矣,还原韵脚更难。于是老师给我们推荐了McGill,以备我们黔驴技穷之际使用。即便如此,我们的译文还是“惨不忍睹”,汪老师就给我们仔细批注修改。就是这个时候,我开始走上了诗歌英译之路,经过了10年不间断的翻译,2016年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当代诗歌奖翻译奖。汪老师之功大矣。

  环顾业内,还有几个人能像他一样教书育人?不论博士硕士,汪老师有教无类,细心教导。仅从此点,他已经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家,遑论受其影响的还有众多学人、学生,有的人甚至是素昧平生,却心驰神往。

  汪师已去,他的上T电子数据是不是也要安葬在他众多的移动硬盘里了呢?恩师去后我常如此忧思,慨惺惺相惜的主人已去,这些已经注入了恩师魂灵的数据,是不是也在啜泣?他的倾注了他几十个小时的PPT,其精彩绝伦还能否再见天日,它们是不是也在暗暗痛悼?

  “滨城震恸失耆宿,华夏吞声悼象才。本为文学钻语汇,竟从云观译徂徕。传神达意翻诗剧,授业决疑教栋材。才介临川出震旦,义仍惊梦也极哀。”伴随着《汤显祖戏剧全集》英文版的版权输出英国布鲁姆斯伯里出版集团,汪榕培廿年致力并成就斐然的中国典籍英译再发强音于国门之外。在可预见之将来,还会有人不汲汲于名利、二十年如一日地重译“临川四梦”么?

  (作者单位:山东政法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