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 修文励志——纳西学者李世宗素描
2017年01月03日 08: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月3日第1122期 作者:杨福泉

  2016年11月28日,惊悉我所尊敬的李世宗先生去世,痛惜不已。李世宗先生是名副其实的纳西族教育家,一生致力于桑梓文化教育事业,是丽江文教界楷模!

  李世宗先生1926年出生在丽江大研古城一个书香世家,从事地方中小学教育工作近40年,为丽江教育文化事业献出了一生的精力。我觉得,他是当代继承和弘扬丽江古城文脉的一名雅士。

  李世宗先生有深厚的国文功底,在古典诗词的研究与创作方面取得不少成就,先后创作了1000多首古体诗,出版有《雪麓吟》《雪麓吟续集》等诗集和《读诗随笔》《雪麓文存》等专著,参与编撰《纳西族文学史》,撰写了很多文学评论文章,参与了《范义田文集》《李寒谷文集》的编校、《妙明诗存》《马子云·雪楼诗钞》等地方名士的诗文编注。我在读大学时喜欢写一些诗词,曾将习作寄给当时丽江的文学刊物《玉龙山》。有一次回家,见到李世宗先生,他对我的习作提出了一些建议,特别在诗词的押韵和平仄方面提了一些很好的指导意见,使我获益良多。

  在我的印象里,李世宗先生是个有长者之风的学者,沉稳严谨,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丽江的教育和文化事业。我常常在丽江古城的街头看到他从家里步行去上班,很和蔼地一一和路上的乡亲打着招呼,本地人也很尊敬李世宗先生,热情恭敬地和他打着招呼。

  过去丽江古城有不少能诗善文、善丹青绘画的老者,形成一种浓郁的地方文化氛围和尊师重教的民风,很多老师都非常敬业。我家所属的这个从明洪武年间就定居五一街的杨氏家族也是以办学从医而著称的,即民间所称的“医儒世家”。五一街曾出过方国瑜这样的大学者,李世宗先生家离方国瑜先生家不远。从他的一些诗文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就非常敬仰方国瑜和赵银棠这两位先生,从小就受两位先生学风和人格的影响,兢兢业业从事中学教育数十年,在丽江教育界有很好的口碑。

  李世宗先生是个纳西族教育家,也是个诗人,在丽江当代写古体诗的作者中,我觉得他的古体诗写得很有韵味,意境隽永。因为是诗人,他对丽江历代诗人的优秀作品就能深刻地解读,能体会出其中的不凡之音。我读过他的《读诗随笔——丽江诗选读》一书,印象很深。他对纳西族历代诗人的代表作作了深入的分析和点评,从最早用汉文写作的木氏土司作家群直至清代和民国年间涌现的很多用汉文写作的纳西族诗人的作品,他都做了精彩的赏析和校注。也是从他的介绍文章中,我对丽江历代的诗社和诗人有了深入的了解,比如在民国初年丽江出现的文学团体“桂香诗社”。其中李世宗先生特地介绍到诗社成员和柏香的《谒马子云先生墓》,一读,感到真是不同凡响:

  闻道先生第一流,

  陆居无屋海无舟。

  龙门不屑青云路,

  铁笛横吹黄鹤楼。

  一卷清诗存故国,

  十年游迹遍中州。

  身无血祀心何恨,

  三尺孤坟红树秋。

  马子云是清代丽江古城很有名的诗人,他特别令人钦佩的一件事是,早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林则徐禁烟奏折”(1838年9月)提出禁烟之说前,作为丽江秀才的他就在1805年前后的一次岁试中,随考卷上交了一篇主张禁烟的文章。当时阅卷官看到后异常惊骇,认为一个小小秀才如此放肆议论朝纲,必须严厉惩罚,就把他关押了。后因有人尽力解说,说他有精神病,才被释放,但取消了他的秀才资格。相传马子云从此放弃功名之念,携一柄红毛剑、一支铁笛,离乡远游,足迹遍及十三省名胜。他以诗纪行,写下了很多描写壮丽山河及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诗写得非常有力度和风骨,丽江文人都很敬佩他。李世宗先生所提到的和柏香写马子云的这首诗,气势非凡,写出了马子云的铮铮风骨。

  也是在李世宗先生的文章中,我了解到20世纪30年代末,丽江又成立了一个文艺团体“雪社”,这个雪社包括画、乐、诗、书四会。纳西族著名画家周霖是“雪社”的创始人,不仅长于画,而且书法、音乐、诗词等方面的造诣也很深。“雪社”的成员常常在一起吟诗作画,相互观摩切磋。李世宗先生提到当时周霖和赖敬平合作的一幅作品,赖敬平画虎,周霖补景并题诗,诗曰:

  自古英雄冒险艰,

  世途历尽始还山。

  胸中多少不平事,

  都在回头一啸间。

  真是气势不凡,生动地描绘了画中“虎”的形象,而且提升了画的意境,融进了“士”的一种雄气。

  李世宗先生还讲到,在1947年端午节,“雪社”举行诗人马子云逝世百年祭,同仁都到象山松坪马子云墓扫祭,并作诗以祭。他特别提到了纳西族第一位女诗人赵银棠那次作的一首诗:

  先生本是雪之子,

  清如山风浩如月。

  游戏人间汗漫游,

  凡尘不染神仙骨。

  我邑诗人君独高,

  名与玉龙永不没。

  百年世事感沧桑,

  墓前几辈曾展谒。

  记取今朝云雪歌,

  为君高歌歌清越!

  且莫楚音吊三闾,

  美人香草忆恍惚。

  李世宗先生自己的诗词也写得很好,试看他《缅怀银棠师》八首诗中的两首,诗一:

  闺阁千年积泣红,

  黄山一鹤破樊笼。

  满城父老惊翘首,

  月下欣闻唳碧空。

  诗二:

  残笈蒙尘听有声,

  辛勤拂拭见晶莹。

  飘萧白发松风里,

  泉下应多知遇情。

  20世纪40年代抗战期间,有很多内地饱学之士来丽江,他们看到丽江古城有那么多汉语水平高、能诗善文、工于书画的纳西人,文学艺术氛围那么浓郁,都惊叹不已。

  20世纪80年代,李世宗先生和一些丽江同好一起组建了“玉泉诗社”,致力于古体诗词创作,定期在一起活动,切磋诗作。我曾在丽江古城的净莲寺参加过“玉泉诗社”的活动。净莲寺是丽江著名的诗僧妙明曾当过住持的汉传佛教寺庙,历来是丽江古城文人的雅聚之所。“玉泉诗社”的社员们在一起赏析诗词,相互欣赏和切磋诗艺,很有意思,我一直觉得这是丽江古城难得的一道人文景观。

  最难得的是李世宗先生花了很大的心力来整理丽江历代文人学士的诗文,加以精心的注释和赏析。他因为自己也擅长写诗,所以赏析之文都写得文采斐然,深解其中意境和内涵。他为桑梓的“整理国故”和阐释典籍做了大量的工作,惠及家乡,泽被后世。

  除了李世宗先生,与我相处过的丽江古城一些纳西前辈文化人,如文中说到的纳西族第一位女作家赵银棠以及李义宇、姚果青等一批饱学之士,他们的汉学功底都很好,不仅醉心于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创作,同时也很关心纳西族的母语文化。记得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汉文底蕴很深的纳西文化人,还曾非常认真地学习现代纳西拼音文字,记录母语文本。

  这些丽江古城的饱学之士,通过群体的力量,形成了古城一种好读书的雅致朴厚的文化氛围,这是丽江古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地的重要内涵;这种崇文重教的民风,和古城那些古色古香的民居建设、长街深巷、小溪清流等互为补充,形成丽江古城的独有魅力。这些饱学之士,是丽江古城一道独特的文明景观。如今,一个个古城雅士都驾鹤远去了,但愿一代代雅士薪火相传促成的古城文明,不因时过境迁飘逝而去,而是通过一代代人的继续努力,延续丽江古城才人辈出、文气氤氲的千年之韵。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