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绣自来称粉黛,文章从不让须眉
——忆彭兰教授的诗词创作
2016年08月16日 08: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8月16日第1030期 作者:段宝林

  当年,彭兰教授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的副主任,我是教研室秘书,平时接触是比较多的。

  那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事了。当时我是一个单纯的小青年,缺少生活经验,彭兰同志总是像长辈一样亲切关心我、帮助我。记得1961年我在家乡结了婚,后来,当我的爱人毕业后到北京航天部工作时,彭兰同志全家请我们在友谊宾馆的餐厅吃饭,以红葡萄酒祝贺我们的新婚。多少年后我提起来,她还记得,说:“喝了许多酒,连老二小岚也喝醉了。”那时小岚还是小学生。

  我们都有着作为孤儿的成长经历,所以在思想感情上有许多相通之处。我常常到她家去商讨文学史教研室的工作,她都非常亲切地同我商量,常常是无话不谈,非常融洽。

  我常常听到学生们说彭兰教授在讲课时非常有激情,对古典诗词有许多深情的解释,很感人,引起了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彭兰教授有家学渊源。她的父亲是翰林出身,母亲也出自书香门第,在临去世前还希望她将来做个教师,同时也做个诗人。她从小就有很好的诗词修养和突出的才华。据他爱人张世英教授说:“婚后,她常常对我讲她儿时如何聪颖、如何能诗作对,至今还记忆犹新的一副对联是,她舅舅是个秀才,出了个上联:‘围炉共话三杯酒’,她立即答出下联:‘对局相争一盘棋’,时年九岁。”那时她还写出了这样两句诗“织绣自来称粉黛,文章从不让须眉”。

  她1940年从武汉流亡到叙永进入西南联大中文系,又转昆明,在平时学习中就已显露了突出的诗才。她在作业中常常附有自己新写的诗,请老师斧正,颇得闻一多、罗庸、朱自清、浦江清几位老师的赏识。罗庸老师常常把她的诗词抄在黑板上让大家共赏。于是,不少同学对她就以才女相称。(见张世英《若兰诗集》序)

  她当年写的诗水平确实很高。例如《月夜抒怀三首》为1943年所写:“清辉依旧透窗纱,往事回想梦里花;国破家亡人散尽,亲朋姐弟各天涯。万里河山半劫灰,婵娟含恨且低回;三更数尽难成梦,恍惚遥闻画角哀。江汉奔涛犹滚滚,英雄儿女恨填膺;冲冠怒发驱强寇,四亿中华庆再生。”

  这首诗把强烈的爱国激情写得多么富有诗意。非大手笔难以成此。袁行霈教授在序中也说,彭兰教授的诗,得“诗之要”,有境界,有理趣,有气象,可称诗之上乘。“或沉郁,或豪放,每有勃勃生气跃然纸上。”我也有同感。

  彭兰教授的诗确实是具有史诗性的好诗,艺术性思想性都很高。无怪乎西南联大那些文学大师们都很欣赏彭兰的诗。著名诗人闻一多教授对她就更重视了,把她收为自己的干女儿,为她取“若兰”为号,为什么取这两个字呢?闻一多教授说:“若兰者,似兰非兰也,真正的兰花太实,我想虚一点好,专取其幽香清远之意。”闻一多先生还做她的主婚人,待她完全亲如家人。我想其中并不只是师生之情,一定还带有崇高的战友之情。他们都是爱国进步的知识分子,他们共同的文学审美感情当然也是非常圣洁崇高的、优美感人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她先后在武汉、北大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做过许多工作。在武汉做过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在北大当过校长秘书、中文系教学秘书、讲师、副教授、教授、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副主任。著有《高适年谱》和有关《诗经》《楚辞》、乐府以及高适研究的论文多篇。不仅讲授过“先秦两汉文学史”、“诗歌选”、“散文选”等基础课,而且讲过“乐府研究”、“古典文论”、“杜甫研究”、“高适岑参研究”等高年级专题课。她创作过大量的古体诗词,所以对古典文学作品艺术性、思想性的讲解就特别有创见,特别有激情。多年以后,还有同学谈到彭兰教授的这个特点,特别令人难忘。

  我虽然没有听过她的课,却也有深切的体会。彭兰教授诗词的艺术品格是很高的。她的诗集虽然不厚,却非常生动感人,杰作迭出,令人爱不忍释。1984年2月,张世英教授说:“在若兰离开我们的这一个月里,我几乎每天都要翻阅她的遗作,从她留下的这些燕泥鸿爪中回顾我和她共同走过的40多年岁月。”确实,彭兰教授的许多诗篇以非常优美的诗歌语言记载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是令人百读不厌的。

  1970年,彭兰教授在鄱阳湖边的鲤鱼洲五七干校劳动,是有名的五七诗人,可惜许多诗没有存留下来。如今只能看到一首,就是这一首也弥足珍贵。诗曰:“鄱阳春水碧连天,仰望长空卧石眠。片片征帆拂云表,载将佳讯到晴川。” 此诗真实地抒发了彭兰教授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革命豪情。

  作为闻一多教授的学生和亲人,彭兰的诗词写闻一多先生是写得最多的,如《纪念一多师壮烈牺牲40周年》绝句二首曰:“山河破碎国濒亡,学子流亡客异乡。热爱青年如爱子,桃鲜李艳竞芬芳。”她还写出了“成灰红烛光犹在,烈士诗人天共长”这样壮烈的诗句,引人深思。1985年,彭兰教授去武汉参加“闻一多研究”学术讨论会想起闻一多先生为珞珈山命名的情况,感赋曰:“六十年来传佳话,罗家山变珞珈山。命名人去山犹在,学府蜚声满宇寰。”

  彭兰对为之奋斗终生的新中国充满热烈的深情。在1987年国庆节她坚持从医院到天安门广场观看祖国的新貌,写成《国庆节带病同世英、晓嵋游天安门》:“带病相扶兴倍幽,天安门下万民讴。歌声起伏冲霄汉,采塔花坛耀九州。”诗中寄托的神圣爱国深情,不禁催人泪下。

  彭兰教授的爱情诗也是少有的精品。张世英教授老来仍然念念不忘彭兰第一次给他的赠诗:“依稀蝶梦到沧州,月色清明夜色柔。”1987年4月,她写的《年近古稀戏赠世英》仍然如此多情:“与君携手翠湖游,海誓山盟到白头;绮语柔情成梦幻,他生未赴此生休。”同年9月3日,另一首《赠世英》写得更加楚楚动人:“四十余年如一梦,酸甜苦乐几巡回;他生共饮长江水,喜看鸳鸯逐浪飞。”

  彭兰教授对教学工作十分负责,开了许多新课,总是非常认真地备课,常常工作到深夜。这样就使得她原来就比较弱的身体更加衰弱。有一次,我到她家去,见到她下肢浮肿,手一按一个深洞,但是她还是坚持讲课。特别是对党的组织生活,特别重视。当时我任中文系文学专业党支部书记,我们坚持每两周过一次组织生活,传达党中央、北京市委和北大党委的一些文件,学习党刊上的一些重要文章,有时也请党内外的同志们给我们介绍国内外的形势,如吴组缃教授、林涛先生从美国回来,就给我们介绍过许多生动的情况。彭兰教授每次都不缺席。有时我们看到她身体不好,就说体弱的同志可以请假。但是,每到星期五晚上,彭兰教授总是骑上她的自行车,到二院、五院的大屋来过组织生活。她对党的事业和党的组织是充满真挚的感情的,这种感情具体体现在对新中国发展和北大教育事业的热爱上。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