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谦 何新生:我国国家凝聚力进入全面增强新时期
2019年03月12日 08: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3月12日第1650期 作者:刘学谦 何新生

  国家凝聚力是指国家内部不同民族、政党以及民众,在理想、目标、利益共同的基础上,国家满足其物质、精神、政治、文化、安全等需要而产生的内向聚合力和外向吸引力。国家凝聚力包括国家物质凝聚力、国家精神凝聚力、国家政治凝聚力、国家文化凝聚力、国家安全凝聚力等。国家凝聚力的原理表明,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国家对人民群众需要的满足是国家凝聚力形成的源泉和动力。国家凝聚力的源泉和动力,与国家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密切相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人民需要的角度看,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表现了需要多样化、全面化、既有量又有质的巨大变化;从国家满足人民需要的能力看,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表现了国家满足人民需要能力增强基础上的高质量发展新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直接引起国家凝聚力源泉和动力的变化,也必将促进国家凝聚力的进一步增强和提升。我国国家凝聚力的发展变化轨迹显示,我国国家凝聚力已从党的十八大前的全面发展期,进入到十八大后的全面增强期。通过对世界范围内有代表性的45个国家进行国家凝聚力强度分析排位,我国为第7位,与十八大前国家凝聚力全面发展期排名第14位比,上升了7个位次。

  满足人民美好物质需求,国家物质凝聚力进入全面增强新时期。国家凝聚力原理表明,国家财富、经济实力、人均收入、健康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是重要的物质凝聚力构成要素。首先,从国家财富和经济实力角度看。我国经济保持了中高速增长,在人均财富增长的同时,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特别是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国家财富增长,经济实力增强,人民有了自豪感、成就感。其次,从人居环境和健康水平看。通过采取一系列环保措施,我国人居环境越来越好。通过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人民健康事业全面发展。根据世界银行和我国原国家卫计委发布的数据,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2011年的73.5岁上升到2017年的76.7岁。人民享受生活的美好感、幸福感不断增强。再次,从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看。随着一大批惠民措施的实施,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公平感。最后,从可持续发展看。国家对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节约经济重视程度空前,这不仅提升了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能力,也增强了人民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满足人民美好精神需求,国家精神凝聚力进入全面增强新时期。增强国家精神凝聚力,关键是增强人民对国家信仰、理想、精神、道德的认同与践行。一是国家信仰的人民认同。当代中国的国家信仰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系列重大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国家信仰和人民信仰的高度一致性,使国家发展有了强大的信仰力量。二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国家理想的人民认同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普遍性和广泛性的提升。三是国家精神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和弘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古田会议精神和“两路”精神、“垦荒”精神、塞罕坝精神、航天精神、大庆精神、焦裕禄精神、嘉庚精神等多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些精神跨越革命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年代,成为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同时,诞生在中国的“上海精神”“丝路精神”“金砖精神”开始得到世界人民的认同。四是思想道德建设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道德建设的复杂性和新问题,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全党上下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典型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领域的落实,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凝聚力。全国范围涌现了一大批各行各业道德榜样和道德模范,道德已经成为强大的精神凝聚力量。

  满足人民美好政治需求,国家政治凝聚力进入全面增强新时期。国家政治凝聚力由执政党对人民的凝聚力、党的核心的影响力领导力、人民当家作主的落实程度、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等要素构成。首先是党的凝聚力不断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同时,全党坚持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反腐败取得重大成果,确保党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增强了人民对党的高度信任感、认同感。其次是国家领导人的领导能力、科学决策水平和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凝聚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是凝聚人民、团结人民的坚强领导核心。有了这个核心,我国人民就有了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的主心骨,就有了国家凝聚力量的向心点。再次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逐步健全,依法治国迈出重大步伐。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它促进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的传承和强化,形成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责任担当精神和爱国强国的群体心理。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和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建设法治国家,使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保护,公正公平正义成为社会裁判的准则。最后是通过统筹推进各类结构性改革,深化简政放权,优化地方各级权力配置等,国家治理的组织架构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初步形成了更好贴近基层服务群众的优势,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满足人民美好文化需求,国家文化凝聚力进入全面增强新时期。国家在人民中有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才有在多样文化中保持文化自信的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发展和复兴的新时期。其一,承载中国文化元素最多的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当前,我国各学段入学率都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教育发展质量进入世界中上行列。在高等教育方面,根据英国QS全球教育集团发布的十四届QS世界大学排名,中国12所高校进入全球百强,成为拥有世界百强大学最多的亚洲国家。中国人开始享受更好教育的同时,也在彰显中国文化影响世界的实力。其二,我国已经成为文化产品大国。一批文化精品力作受到广泛关注,国家倡导的价值取向得到人民认同。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多头并举,中国品牌、中国声音、中国形象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认可。中国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其三,日益完善的普惠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证满足最大多数人民的文化需求。目前全国县级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已成为重要文化阵地,覆盖城乡的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乡、村(社区)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经基本建成。我国公共文化的普惠性,使人民在享受中国文化的同时,提升了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这表明当下中国文化的繁荣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奏曲。

  满足人民美好安全和谐生活需求,国家安全凝聚力进入全面增强时期。国家安全凝聚力使人民对国家产生热爱感、安全感、依赖感和向心力。特别是人民富裕起来之后,安全需要正在成为第一需要。人民有安全感,才能国泰民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全面加强国家安全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无论是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还是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都得到全面提升。与此同时,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核安全都得到加强。实践证明,国家安全正在成为衡量各国国家能力的重要标准。我国国家安全凝聚力的增强,其根本是我国国家安全能力的增强。

  (作者系河北省政府参事、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交叉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华北理工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