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观潮”2018年报道回顾:让思想与伟大时代同行
2019年01月22日 08: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月22日第1621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

  2018年注定将成为中国思想文明发展史上重要的坐标年份。

  这一年,世界迎来“千年第一思想家”卡尔·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中国改革开放走过锐意开拓的40年,从理论构建到制度实践,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放眼世界,国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欧洲国家政党光谱和政治格局进入调整期,美国自特朗普上任总统以来的外交政策使既有国际秩序受到严重冲击。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如何透过波谲云诡的种种表象,看清思潮纷呈背后的本质?这需要秉持理性洞察、笃实明辨的理论定力。置身于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中国社会科学报》“学海观潮”版始终坚守学术性、思想性、批判性宗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回应时代变革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回望来时路,翘首新征程。2019年,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学海观潮”有幸与伟大时代同行,将不忘初心使命,聆听时代声音,叩问历史规律,凝聚思想舆论正能量;厘清纷纭思潮,针砭错误言论,透过现象正本清源;助力中国学术、中国理论、中国思想立时代潮头,通古今变化,发思想先声。

  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018年5月4日,在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党中央隆重举行纪念大会,深切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精辟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特别是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深刻地阐述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和实践要求。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学海观潮”刊发的《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一文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最鲜活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是视野宏阔、思想深邃、理论完备、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这一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作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重要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论断,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创造性地提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造性地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持之以恒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学说;创造性地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创造性地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党的一切工作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

  展示改革开放40年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

  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改革开放40年,我国在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0年前,一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回顾“解放思想”之于改革开放的意义,“学海观潮”刊发的《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精神引擎”》一文提出,解放思想是开启改革开放历程的精神前提,是破解改革开放难题的认识利器,是优化改革开放愿景目标的解题工具,是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关键保障。40年改革开放在解放思想层面的基本经验,是中华民族一笔十分难得的“精神财富”。

  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宣布:“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学海观潮”刊发一系列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十九大精神的文章。学界就如何认识和把握“新时代”这个重大而科学的政治论断进行深刻学理阐述。“学海观潮”刊发的《科学把握新时代的内在规定性科学》一文认为,新时代“新”的内在规定性主要体现在社会主要矛盾、党的历史使命、党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党的建设新要求以及世界意义等具有全局性、根本性、前瞻性的方面。正是这些内在规定性,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也正是这些内在规定性发挥着坐标引导作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能取得五年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

  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保障。“学海观潮”刊发的《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逻辑和人民主体观》一文认为,党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凝聚力、战斗力、领导力、号召力不断增强,究其原因正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握无产阶级政党的先锋队逻辑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观念,并在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中实现着二者的有机统一。

  运用马克思主义剖析世界发展态势

  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世界历史思想、经济全球化观点、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创立了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我们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科学分析复杂的现实态势,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度空前加深,各国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马克思、恩格斯当年关于世界历史发展的预言,已经成为现实。“学海观潮”刊发的《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中汲取智慧》一文认为,马克思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这一论断,实际上包括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阶段”和从资本主义的世界历史阶段向共产主义的世界历史阶段的转变。

  近年来,欧美国家出现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等逆全球化现象,引起学界广泛关注。近代以来因资本主义世界扩张而撬动的经济全球化,如今何以遭遇其肇始者的极尽逆反?“学海观潮”刊发文章《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全球化理论》指出,马克思通过对19世纪肇始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与资本主义的世界扩张之间的联系所进行的深入分析而形成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对于剖析当前国际形势下经济全球化进程,仍然是富有解释力与启示性的理论依据,并启示着发展出不同于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方案。文章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理论视域中,逆全球化是全球化发展新阶段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本质上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资本内在否定性”的外化表现;其民粹主义、新保守主义思潮,归根到底也还是资本与劳动、资本与资本的矛盾反映。

  审慎分析国际局势大调整期的挑战和机遇

  在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形势所发生的深刻变化需要审慎分析。近年来,在金融危机、欧债危机、难民危机背景下,欧洲国家的民粹政党迅速崛起。“学海观潮”刊发的《欧洲政党光谱和政治格局进入调整期》一文认为,欧洲国家民粹政党崛起给主流政党造成程度不等的执政困境,受到民粹政党和激进政党崛起的挤压,欧洲国家政党光谱和政治格局进入调整期,而这将给欧洲乃至世界形势的走向带来不小的影响,欧洲一体化进程将会遭遇更大的阻力,构成西方逆全球化运动的组成部分。同时,文章也预测,伴随着民粹政党的崛起,未来若干年内欧洲政党格局将处于转型期,并最终形成新的相对稳定的左翼、中间和右翼政党体系。

  《追踪国际政治发展新动向》一文考察了当前国际政治理论与社会思潮演变出现的一系列新动向,并剖析了中国在其中能够发挥的主动性。文章认为,面对当今国际社会思潮发展的动向,面对逆全球化、民粹主义、“中国威胁论”等思潮泛起的风险,一方面,要加强理性专业的分析研判,引导人们全面客观认识利弊,积极应对其蔓延带来的挑战,辩证把握国际社会发展的主流大势和总体趋向。另一方面,国际社会要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消减这些思潮蔓延的国内根源,协同推进以共同发展为导向的全球化,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合力阻止这些思潮的扩散。

  我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推动者和贡献者。党的十八大以来, “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原则等中国主张、中国经验、中国理念、中国价值,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为推动人类社会顺潮前行发挥引领作用。2018年9月3日开幕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聚焦主题“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推动中非关系发展迈向新台阶。峰会召开之际,“学海观潮”刊发文章《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非正是上述理念先行先试的抓手和样板。今天的中非关系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双向、平衡、互动特征,双方对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有了更加自觉的认知,也向世界昭示,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是脚踏实地的实践。

  透过概念与观念洞察思潮本源

  面对当今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新形势,“学海观潮”以理性的学术分析,辨其源流,论其实质。

  2017年底,西方思想舆论界热炒“锐实力”,试图给新一轮“中国威胁论”提供“理论依据”。“学海观潮”刊发的《“锐实力”背后的霸权逻辑和双重标准》一文认为,诸如“锐实力”概念、“中国影响力渗透”争论等充斥着意识形态偏见,评价的双重标准充分暴露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傲慢与偏见,反映的正是西方国家一些政治精英在意识形态上的不自信,试图以诋毁、歪曲中国公共外交的手法遏制中国国际形象的提升。对于如何化解新一轮“中国威胁论”,文章认为,应对日趋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从根本上说中国需要以更大的战略自信和战略耐心发展好自己。

  20世纪末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推销其“普世价值”时,常常试图以“超越”意识形态的面目示人,这种目的性在思想界表现为,近现代以来,不同形式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常能找到其兜售的市场。“学海观潮”刊发的《剖析“意识形态终结论”演变轨迹》一文指出,“意识形态终结论”者不是要终结所有意识形态,恰恰是为了保留自己的意识形态,而要终结对他们影响最大而且也是威胁最大的意识形态。其吊诡和自相矛盾的地方正在于,“意识形态终结论”本身就体现了十足的意识形态性。

  “意识形态终结论”的蔓延、西式教条主义和错误理解学术创新边界,为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蔓延提供了温床。“学海观潮”刊发的《追踪新形势下历史虚无主义演变动态》一文认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否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瓦解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通过否定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瓦解大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通过所谓重述历史,造成人们历史观和历史认知的混乱。学术界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研究,深入其内部,加强对其理论观点、史料运用、叙述方式、社会心理基础的精细分析,为有效扼制这一思潮的蔓延提供学理支撑。

  凝聚正能量 讲好中国故事

  把握主流思想舆论的主动权,向来是意识形态工作须臾不能松懈的重要抓手。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经验和法宝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成功领导的抗日舆论战。在纪念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80周年之际,“学海观潮”刊发的《中国共产党:抗日舆论战之中流砥柱》一文提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舆论战振奋了民众抗日精神,舆论宣传有力促进了动员工作的开展,并有效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强劲的舆论宣传展示了一个伟大民族精神上的坚忍和意志上的顽强,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

  2018年,中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届满100周年。“学海观潮”刊发的《中国新闻学百年回望》通过梳理总结百年来中国新闻学发展成就和新闻事业发展历程,明确指出,新闻工作必须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方针、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方针,成为新闻界和新闻学界重要的工作方针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重要原理。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没有硝烟的舆论场域在加入了各类新媒体、自媒体后,如同铺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混战。人们在其中已经难以看清事实与真相,这也是被2016年牛津词典作为年度词语的“后真相”(或“后事实”)一词所指涉的现象。“学海观潮”刊发的文章《解析西方“后真相”的真相》观察到,“后真相”最大的特征,也是最大的问题在于,受众看到的是基于媒体所传播信息而构建起来的世界,即便这个构建的世界并不是客观现实,只存在于媒体的想象和构建之中。

  面对国内和国际更加复杂交错的舆情格局,国际上涉及中国的舆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政策、对外传播策略和话语权。“学海观潮”刊发的文章《研判舆论动态 加强国际传播 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认为,当前,国际上涉及中国的舆情,其广度和强度超越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需要准确把握国际上涉及我国舆情的新特点,正确判断我国所处国际舆情的新形态,探索及时应对涉及我国国际舆情的新路径;推进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提高我国的国际舆论引导能力,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更好塑造中国的国家形象。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