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贺:改革开放40年实践中群众路线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
2019年01月08日 08: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月8日第1611期 作者:王高贺

  以人民群众作为最坚强的后盾,我们党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五年内推出1500多项改革措施,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促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为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40年来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党忠实践行并不断丰富发展群众路线理论,在为何改、改什么、谁来改、怎样改、如何评等重大问题上充分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

  群众立场: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基本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共产党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秉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信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始终把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改革开放作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以增进人民福祉为最高追求,以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基本原则。自改革伊始,邓小平就强调要站在群众立场上谋划改革,使改革符合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纠正了人们关于社会主义的错误认识,提出了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一是发展生产,二是共同富裕。改革开放要围绕着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展开:一方面,大力破除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思想束缚和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社会财富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努力防止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之后,切实帮助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深刻表明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天然形成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旦脱离群众立场,就会蜕化变质,形成特权阶层,违背社会主义原则,最终失去人民群众信任。鉴于国际国内各方面的挑战,我们党及时明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必须恪守的政治立场,提出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具体措施必须符合实际条件和群众要求,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绝不允许形成少数人的既得利益集团。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逐渐凸显,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出现一定紧张。我们党适时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改革、促发展,处理好发展目的和发展手段之间的关系,推动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得到有力贯彻,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赋予了改革开放新的任务和契机,我们党要把群众立场贯彻到全面深化改革全部活动之中,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

  群众需要: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目标指引

  群众立场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其突出表现为,党的各项决策要紧扣群众需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党曾准确把握了阶级关系和群众需求的重大变化,在党的八大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设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但随后由于受“左倾”思想影响,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没能得到坚持,错误地把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党和国家工作重心随之转移到阶级斗争上,对人民群众经济文化需求回应不足,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改革开放的开启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愿望,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进行各项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股份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制度体制机制应运而生,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释放,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物质文化产品的数量、种类、质量等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告别了短缺经济,实现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绝大多数人口摆脱了贫困,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性和选择性显著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根据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更高期盼,党和国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行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和方针政策,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群众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逐级递升,人民除了对物质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之外,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生态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

  党的十九大准确把握住了群众需要的新变化及其制约因素,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群众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应。新时代改革开放要围绕着解决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展开,做到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满足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促使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群众智慧:破解改革开放难题的力量源泉

  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智慧,始终是我们党破解各种难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改革开放是党领导人民开创的一项崭新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可学,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和矛盾一路伴随,挑战和风险接连不断,只有紧紧团结和真正依靠群众,才能在复杂斗争形势中无往而不胜。改革开放初期,问题堆积如山,困难障碍重重,打开工作局面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走群众路线。邓小平强调,改革是大家的主意,人民的要求。“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要充分尊重和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等许多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群众的实践和智慧结晶,为改革开放寻找到了恰当的突破口,开拓出一条宽阔的道路,推动着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经济领域到其他领域系统地展开。

  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之后,生产力发展障碍得到进一步扫除,经济增长迅速,我们党掌握的各方面的资源大大增加。但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考验也逐渐显现出来,一些领导干部没能抵抗住金钱物欲的诱惑,贪图享乐,不关心群众生活,不相信、不依靠群众,决策“拍脑袋”现象增多,成为影响改革开放顺利推进的突出障碍。

  我们党高度重视这种不良现象,在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上出台了多项决议,强调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要求领导干部始终置身于群众之中,坚定地相信和依靠群众,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攻艰克难的不竭力量。

  2003年,我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从世界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一个国家人均GDP处在1000—3000美元之间是个关键发展时期。如果经济发展结构和方式不能成功转型升级,容易陷入“拉美陷阱”。我们党在探索新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问题过程中,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智慧作为第一依靠,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为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党的十八大以来,处在深水区的改革呈现出一些新特征,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大大拓展,复杂度、艰巨度和敏感度显著增强,改革攻坚期的各种“硬骨头”横亘在前,对我们党的勇气和智慧形成双重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

  以人民群众作为最坚强的后盾,我们党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五年内推出1500多项改革措施,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促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为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群众满意:衡量改革开放成效的最高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改革开放作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有没有提高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人民群众感受最真切、判断最准确。改革开放成效可以用不同标准、不同方法进行衡量,其中人民群众是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我们党反复强调,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最高标准。群众评价贯穿于改革开放全过程,谋划改革开放思路要向群众问计,查找改革开放中的问题要听群众意见,改进改革开放措施要向人民请教。

  要充分发挥群众评价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应有作用,领导干部必须做好三点。一是身怀爱民之心。领导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是否重视群众评价与对群众感情的薄厚密切相关。领导干部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与人民心心相印,时刻关心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自觉依据群众满意的最高标准制定或调整改革开放措施,切实维护人民利益,成为群众信赖、尊敬的贴心人。

  二是广泛收集民意。群众评价不是听少数人的观点看法,领导干部要走进农村、社区、工厂、学校等基层单位,广泛收集各方意见。随着信息社会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众多群众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领导干部要善于通过网络践行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并以此检验和改进工作。

  三是正确对待群众批评。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社会阶层利益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部分眼前利益受损的群众可能会对某些改革措施出现不拥护、不赞成、不高兴、不答应的情况,产生一些怨言和批评。少数领导干部一听到群众批评,尤其是尖锐一点的批评,就不高兴。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常以延安时期毛泽东正确处理群众对征粮过多的怨言为例,要求领导干部对群众批评充分重视和正确分析,认识到群众批评是群众监督的一种形式,对其不能置之不理,更不能采取压服的办法。在新时代,一些网民习惯在网上针对改革热点问题表达观点,乃至发泄不满、提出批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对网民提出的善意批评,不论是和风细雨的还是忠言逆耳的,我们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收。领导干部对群众批评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善于区分群众意见,积极采纳合理性建议,澄清模糊性认识,纠正和引导错误看法,及时化解怨言怨气,把群众批评转化成为开展和完善工作的重要资源。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寻求民意最大公约数的难题及其破解研究”(15CKS020)、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域下执政党对民意资源的尊重和运用研究”(14YJC71004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