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武: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2018年09月04日 08: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9月4日第1529期 作者:本报记者 毛莉

  原题: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访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

  有一种友谊,叫作中非合作。

  中国与非洲,虽相隔万里、远隔重洋,却因为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奋斗历程走到了一起。在反殖反帝、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在发展振兴的道路上,中非命运共同体的纽带历经风雨而愈加强韧。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中非关系的发展前后相续,昨天的播种成就了今天的收获,今天的耕耘将结出明天的硕果。从过去的中非合作历史中汲取智慧,以续写新时代中非友好合作新篇章,是中非双方的共同诉求。

  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之际,“学海观潮”对话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追溯中非合作历史、探讨中非合作经验、建言中非合作未来。

  合作共赢的中非关系坚若磐石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非关系通常被称为南南合作的典范。放在中国外交全局与国际关系史的广阔视域下观察,中非关系有何特殊之处?

  刘鸿武:我认为,稳定性、连续性、开拓性是中非关系的三个显著特征。先说稳定性。在波诡云谲的世界政治风云中,国家间关系的起起落落、反反复复皆是常事,而中非关系却始终保持稳定发展势头,经受住了时间考验。再说连续性。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像中国这样有一整套对非合作理念和政策措施,并几十年如一日持续推进的国家非常罕见。最后看开拓性。中非关系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丰富拓展。尤其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每三年召开一次的定期机制,对中非合作的战略规划和重点政策进行阶段性调整,与时俱进推动中非合作以三年一个台阶的速度向纵深推进。

  中非之间的高度战略互信,是让中非关系如此与众不同的重要原因。发展中非关系对双方均有重大战略价值和意义,符合双方共同期待。而且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非各自的发展战略目标在深化双方关系中不断得以实现。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中国的角度看,发展中非关系的意义是什么?

  刘鸿武:我们需要在近代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大背景中看待中非关系。彼时,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中重生的新中国,面临着西方封锁的外部压力,迫切希望增加在国际事务中的战略回旋空间。与中国拥有相近历史际遇、处于相似发展阶段的非洲国家,成为中国的天然同盟军。中非合作,扩大了中非双方在对外交往中的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为中国社会的主线。中国与非洲在经济上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的资金、技术、装备、人才等优势,同非洲自然资源、人口红利、市场潜力等禀赋能够形成很好的对接。从1978年到2017年,中非贸易额从7.65亿美元攀升至1700多亿美元,增长200多倍,中国连续多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地位。非洲市场是中国非常重要的外部市场,而且随着非洲工业化进程加快、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扩大,非洲这块广袤的土地未来还将释放出越来越大的市场潜力。

  今天的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全世界都在密切观察,“强起来”的中国究竟对国际体系意味着什么?中国对非合作的理念和实践给出了一个清晰回答:中国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发展,还要努力带动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共同发展。可以说,正是在中非合作的广阔平台上,中国作为世界发展“结伴者”“建设者”“推动者”的形象得到不断强化,而这种形象将日益成为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发展中非关系,符合中非双方的共同期待和诉求。那么对非洲来说,发展中非关系的战略意义何在?

  刘鸿武:非洲国家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当前“向东看”的政治思潮更是席卷非洲。这背后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

  第一,中非合作为非洲国家实现自身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以撒哈拉沙漠为界,北部非洲和南部非洲的发展近年来出现了值得注意的分化现象。长期以来,北部非洲的发展势头好于南部非洲,但近年来这种格局出现了逆转。2010年起横扫北非阿拉伯诸国的“阿拉伯之春”最终演变为“阿拉伯之冬”,一些北非国家多年来在西方干涉的动荡中徘徊不前;反观撒哈拉以南非洲一些过去十分贫穷落后的国家,在中非合作的强势推动下,进入稳定快速的发展轨道,即使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和2014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也没有根本性中断这一向好趋势。可以说,在非洲的发展进程中,中非合作扮演了稳定锚和推进器的重要角色。我认为,未来非洲将出现越来越多的新兴市场国家或“非洲金砖国家”。

  第二,中国经验为非洲探索自主发展道路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借鉴。西方长达数百年的殖民统治和奴役,不仅严重阻碍了非洲经济社会发展,也极大削弱了非洲民族自尊自信,使非洲国家长期深陷于西方发展模式的迷思。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非洲留学时,中国改革开放起步不久,各方面都还很困难,当时一些非洲国家的摩天大楼、高速公路修得比中国好。短短二十多年,一些非洲国家的早期发展优势就在对西方模式的迷信中被消耗殆尽,而中国却发展起来了。中国以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雄辩地证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各国应该根据自身国情探索自主发展道路。这对非洲提升民族自信产生了积极作用。如果说摆脱西方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是非洲国家的第一次觉醒,那么破除对西方模式的迷信、探索自主发展道路就是非洲国家的第二次觉醒。这是一次来自灵魂深处的觉醒,对非洲未来发展将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中非合作大大提高了非洲的国际地位。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非洲都被当作西方的“后花园”和“狩猎场”,无法摆脱从属于西方世界的边缘者形象。但中非合作的巨大成就,让世界重新发现了非洲——非洲不是西方语境中“绝望的弃儿”,而是21世纪充满希望的大陆。尤其是中非合作论坛成为带动国际社会加大对非洲关注和投入的先锋,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效仿中非合作论坛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对非合作机制。非洲的国际合作平台有了更多选择,非洲的国际地位随之得到显著提升。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样板

  《中国社会科学报》:9月3日开幕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在中非关系发展史上留下又一座里程碑。这次峰会的主题聚焦“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您如何理解这个主题?

  刘鸿武: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推动中非集体对话、谋求共同发展的重大外交创新。在中非合作论坛18周年之际召开的北京峰会,既承担着系统总结回顾18年成功经验的重任,也担负着在新时代中国外交总目标下赋予中非关系新内涵的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就是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中非从来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理应成为上述理念先行先试的抓手和样板。

  《中国社会科学报》:为什么说中非从来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刘鸿武:中非命运的休戚与共体现在各个方面。从经济领域来说,中非利益纽带紧密牢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非洲发展面临的三大主要瓶颈是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落后、技术人才匮乏,而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中非合作、南南合作得到有效解决。从资金方面来说,中非贸易的快速增长使非洲出口大幅提升,改善了非洲的外汇收入,目前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也已达到1100亿美元。从基础设施方面来看,中国撑起了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片天。近年来,非洲最重大的基建工程背后几乎都有中国投资者和承建者的身影。从技术人才方面看,中国政府十分重视对非洲的教育支持,目前中国已超过英美成为非洲学生海外留学的主要目的地国,为非洲培养了大量各类人才。

  再如,中非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配合,坚定捍卫双方共同利益。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等多边场合一直为非洲国家仗义执言,非洲国家高度评价中国为促进国际和地区安全稳定发挥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在坚定支持非洲国家自主解决非洲问题的同时,积极参与非洲和平与安全事务。目前有2000多名中国维和人员部署在非洲5个联合国任务区,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对遏制非洲恐怖主义蔓延、维护非洲大陆的和平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中非一直都把对方的发展视为自身的机遇,都在通过加强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今天中非关系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强的双向、平衡、互动特征,双方对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有了更加自觉的认知。

  《中国社会科学报》:为什么说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具有样板意义? 

  刘鸿武: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其意义超出了双边范畴,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它向世界昭示,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是脚踏实地的实践。

  中非关系彻底摒弃了旧型国际关系中的零和思维、冷战思维、强权思维和势力范围思维,真正做到了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走出了国与国交往新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非合作不具有排他性,而是具有很强的包容开放性。通过不断做大中非合作蛋糕,帮助非洲成为新的全球市场,吸引更多国家参与对非合作,不仅能惠及广大中非人民,还能使全世界人民共享非洲发展红利。这是合作共赢的真正要义。

  整合南南合作全球协同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非合作已经形成了许多成熟的机制和做法,如何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与中非合作的关系?

  刘鸿武:我认为中非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是互为补充、互为支撑的关系。中非合作论坛这个品牌已成功运行18年,可以看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先试,为“一带一路”建设在非洲的顺利推进积累了大量经验,也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行稳致远提供了支撑;而“一带一路”建设反过来又赋予中非合作更大的发展动能,把中非合作提升到更高层次,为非洲国家提供更大的外部合作空间和市场。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不久前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金砖峰会与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形成前后呼应,既突出中国与非洲大陆的战略合作,同时又把新兴国家合作拉入中非合作平台。打通中非合作、“一带一路”合作、金砖合作等中国所倡导的国际多边合作,将有利于融合成南南合作的全球协同平台。在当前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国际形势下,整合南南合作全球协同平台,对塑造新型国际关系意义重大,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也更加凸显。

  《中国社会科学报》:使“一带一路”建设对接非洲发展,是此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一条主线。“一带一路”建设下一步在非洲的深耕细作,能够从中非合作论坛中借鉴什么经验?

  刘鸿武:中非合作论坛的一条重要经验是,中非合作要在非洲大陆的整体性与50多个非洲国家的多样性之间寻求平衡。首先要重视非洲国家的整体性,因为一体化本身就是非洲国家自身的强烈诉求。同时也不能忽视非洲不同国家的差异性,在具体合作项目中要做到一国一策。我们看到,中非合作论坛既有对非合作的原则性宣言,又有具体的行动计划,还有基于各个国家不同情况的国别对策。

  “一带一路”建设在非洲的推进也应借鉴这方面经验。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大方向具有普遍性,但对不同非洲国家推进“五通”的路径和重点有所区别。要从合作对象国的诉求出发,寻找与中国的利益交汇点,真正做好共商共建共享的大文章。而要了解对方的诉求,就必须做好非洲区域国别研究的功课,目前我们在这方面还亟待加强。

  总结中非发展合作知识与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报》:谈到中非相互了解的问题,目前的确还存在不少知识盲区。如何补齐中非人文交流的短板?

  刘鸿武:我提出过一个解释中非交流的“鱼塘理论”。如果说政治互信是塘,经贸合作是鱼,那么人文交流就是水。鱼塘建好了,塘中的鱼要成长离不开水的滋养;但水是无形的,也无法变现,人们往往就忽略了它的价值。相较于中非政治互信和经贸合作,中非人文交流还存在不少盲点。未来中非关系发展要提速换挡,必须以双向、平衡、互动的人文交流作为支撑。

  我们要摆脱西方叙事下对非洲的刻板印象,用尊重和欣赏的眼光去重新发现非洲的文化和智慧。例如,非洲在解决冲突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南非以和平方式解决种族隔离问题的成就自不待言;曾经因种族大屠杀而震惊世界的卢旺达,也用传统政治智慧推动了民族和解进程,实现了国家发展,如今已成为在非洲地区事务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政治新星。此外,非洲人乐天知命的民族性格、热爱自然环境的理念、多彩的文化艺术等,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中国学者一定要用脚步丈量非洲大陆的土地,要有更多中国学生去非洲留学,为中非人文交流做好知识储备、人才储备。与此同时,非洲也需要加深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当前非洲对加强中非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互鉴有巨大需求,中国要有针对性地加大宣传阐释力度,并推动非洲国家建立中国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报》:除了基本的区域国别研究外,中非学界还应为中非关系的发展提供哪些知识储备?

  刘鸿武:中非发展合作今天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尤其需要双方结合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发展实践,系统总结中非发展合作的知识与理论。一是要重视对“中非发展合作实践”的系统回顾总结,全面梳理过去几十年在发展合作各领域所开展的项目、工程、平台,建立起完整全面的中非合作实践案例的资料数据库。二是重视对“中非发展合作知识”的系统化研究,中非发展合作实践中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创造与创新,需要从中提炼出系统化的中非发展合作知识体系。三是重视对“中非发展合作理论”的系统化提炼归纳。中非发展合作理论必须从中非发展合作的实践与知识创造中形成,既来自丰富的发展实践,又具有系统化的知识支撑。四是重视对“中非发展合作思想”的国际间阐释和有效传播。

  总而言之,中非应在相互尊重学习的基础上,共同创造一种基于双方历史文化与当代复兴需要的文明新形态,在捍卫自己文化价值与精神传统的同时,开拓人类现代性的新空间,拓展人类现代化的新路径。这必将造福中非双方,也会造福整个世界。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