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燕飞 刘本森:《论持久战》与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舆论动员
2018年08月28日 08: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8月28日第1524期 作者:郭燕飞 刘本森

  《论持久战》发表距今已经整整80周年了。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作了《论持久战》的演讲。演讲稿最初发表在是年7月出版的刊物《解放》第43、44期合刊上。同月,延安解放社发行了单行本。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根据全面抗战爆发后10个月的抗战经验,驳斥了抗战“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观点,他认为中国的抗战既不会“速胜”,也不会“速败”,而会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并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论持久战》发表后,在国内外迅速传播并产生了广泛影响。80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回顾这部不朽著作在当时发挥的作用时,不难发现其在中国共产党抗战舆论动员方面的里程碑意义。

  《论持久战》初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政治动员理论体系,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舆论动员提供了思想指导,带动和影响了一大批抗战动员的舆论。《论持久战》中有一节专门论述《抗日的政治动员》,认为政治动员“是一件绝大的事,战争首先要靠它取得胜利”。毛泽东指出,政治动员“首先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其次,单单说明目的还不够,还要说明达到此目的的步骤和政策,就是说,要有一个政治纲领”。毛泽东指出:“怎样去动员?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系统地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政治动员的意义、主体、客体、目的和方法,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进行抗战舆论动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文章发表后,根据地广大军民率先掀起了学习高潮,“全党全军很快就统一到‘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的认识上来”。中国共产党其他领导人也撰写了许多文章,都精辟地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性质和前途,提出要广泛动员全国人民,“从持久战中去取得抗战的胜利”。在中国共产党影响和支持下的进步刊物,如《救亡周刊》《统一抗战》《抗战星期刊》《星芒周报》《大声》等,也受到《论持久战》的影响,指出抗日战争必然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必然属于中国,发起全中国抗战的舆论动员。

  《论持久战》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抗日战争的激情和热情。随着《论持久战》的广泛传播,许多有志之士读了之后,毅然走上了抗日战场。著名哲学家冯契曾说:“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我是在山西抗战前线读到的。这本书当时给前线战士带来的兴奋和所起的思想解放作用,没有亲身经历、体验过的人是难以想象出来的。抗战初期,因为平型关、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许多人盲目乐观,以为抗战不要太久就会胜利结束。但接着打了许多败仗,日本长驱直入,很多城市沦陷了。在前线,我们亲知国民党那些杂牌军确实腐败的不得了,而我们游击队的力量又还比较弱小。抗战的前途究竟如何?使大家感到困惑,存在着许多思想问题。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出来,给大家指明了前途,使我们豁然开朗,解除了困惑,那种兴奋的心情是难于言表的。”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论持久战》在当时所起到的政治动员和舆论宣传作用。

  《论持久战》的广泛传播影响了中国抗战的战略战术。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论持久战》“不仅在国统区群众中引起很大反响,就是在国民党最高领导层中也引起很大震动”。《论持久战》发表后,周恩来以社论的形式在《新华日报》上阐发了该文的基本精神,各地八路军办事处积极宣传,文章在国统区内广泛传播,不管是在民众中,还是在军界内,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据相关人士回忆,白崇禧、卫立煌、陈诚、蒋经国等国民党高层人士也受到《论持久战》基本精神的影响。如蒋经国就认为:“文章对于抗日战争的形势,战争发展的几个阶段,战争形式的运用,以及战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分析得十分深刻,有很大的预见性和说服力。”

  《论持久战》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进行舆论宣传的新局面。《论持久战》发表之际,周恩来领导成立了中共中央长江局下属机构国际宣传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国际宣传组,其目的是扩大中国共产党在国外的影响,让世界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中国革命。英译《论持久战》是这个国际宣传组的第一个任务。当时,除了国际宣传组在香港翻译该书外,中国共产党的上海地下党也组织人力进行翻译并出版。最先翻译完成的是上海方面,中国共产党地下党员杨刚在诗人、翻译家兼出版家邵洵美和美国女作家项美丽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翻译工作,并发表在邵洵美创办的《直言评论》(Candid Comment)杂志第3—6期上,后来又印发了单行本。毛泽东专门为英文版作序,称:“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我希望英、美民众积极起来,督责其政府采取反对侵略战争的新的政策,为了中国也为了英、美自身。”在上海完成的这个译本与香港的译本一道,经过各种渠道辗转传播,引起了世界上热爱和平人士的广泛关注。传播到国外的《论持久战》受到了西方政要的高度评价: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认为“有史以来,还没有人把军事问题、战争问题说得这样透彻过,这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史迪威认定这是一部“绝妙的军事教科书”。

  由上可知,《论持久战》形成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舆论动员体系,激发了民众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战的激情,影响了中国抗战的战略战术,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国际舆论宣传的新局面,具有里程碑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