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成文:加快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
2018年03月27日 08: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27日第1419期 作者:洪成文

  教育对外开放是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迎来40周年之际,展望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路径意义重大。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能否接驳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大势,如何快速提高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中国高等教育如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引领者,都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准确定位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国角色,需要洞悉世界高等教育大格局的发展和变化。长期以来,以英国为中心的西欧高等教育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高等教育乃是最重要的两极,主导着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势。而这种格局在今天出现了新变化,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双雄”之外,出现了世界高等教育的“第三极”。这个“第三极”就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覆盖东亚及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中华文化圈高等教育“第三极”的出现得益于这一地区重视人才、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得益于这一地区近几十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

  世界高等教育“第三极”的发展,在过去十年世界大学排行榜500强的变化中已可见端倪——跌出500强的,不是英国、法国、德国,就是美国、加拿大的大学,而新跻身500强的,往往是来自中国或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大学。除了世界大学排名的变化,从学术论文发表情况看,中华文化圈科学知识生产的贡献率也增长迅猛。2017年,中国国际科技论文总量比2012年增长70%,居世界第二;中国国际科技论文被引量首次超过德国、英国,跃居世界第二。

  从未来发展趋势看,世界高等教育三极之间的实力对比还将进一步平衡。就美国而言,最大危机就是美国高等教育过于自信而看不到潜在的危机。这个危机就是约70%的美国大学教学是由没有取得终身教职的兼职教师担任的。在兼职教师得不到与劳动相称的薪酬待遇及福利保障的情况下,大学教育质量可想而知。仅仅靠不到30%的终身教职去提高大学教学质量,不仅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还会影响终身教职自身的学术生产,伤害全球第一高教强国持续辉煌的根基。长此以往,“金矿”再富,也有逐渐被掏空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第二极”因财政拮据导致的问题则比美国更为严重。英国以发展留学生教育来解决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做法,短期看的确行之有效,但从长远看,不仅得不到最优秀的生源,还会加大教授学术负担而损伤高等教育的整体学术产出。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英美高等教育因为“英语霸权”而加持的光环正在褪色。长期以来,如果不懂英语,很多母语非英语的学者很难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然而,随着语音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学术成果书写、学术研讨和交流,还是成果分享和引用,非英语国家学者的被动局面都将发生改变。他们不再需要花费半辈子甚至一辈子去学习英语,而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提升专业研究水平,英语世界的学术霸权将逐渐式微。

  因此,可以说,世界高等教育“第三极”的崛起已成定局。在这个大格局之下,我国未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应该有不同以往的目标、理想和举措。我认为,中国未来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要处理好三个基本问题。

  第一,处理好与高等教育老牌发达国家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一方面,我们要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通过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和特色学科,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加强国际前沿和薄弱学科建设,借鉴世界名校先进管理经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助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老牌发达国家对中国重新洗牌全球高教市场的提防和戒备可能逐渐加深,对此要做好应对预案。

  第二,在中华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内部寻找互补合作的空间。中华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有相似的文化和价值观,相互之间的合作具备深厚的文化根基。此外,由于彼此距离较短,交通便捷,具有交流合作成本低的优势,能够以最小的国际化成本,赢得最大的国际合作效益。建议加强科研合作,瞄准世界性大课题产生国际级大成果,提升本地区学术研究的世界影响力;策划和实施东亚版伊拉斯谟计划,让本地区的学生流动成为国际化新推手、新动力和新趋势;借助语音识别技术,鼓励本地区跨国学术成果共享,特别是数据库共享;推动本地区学者加大交流和合作频次,为相互引用成果提供便利条件,提高被引率。

  第三,要加快地方高校国际化步伐。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底座,只有地方高校国际化搞好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才会有真正大发展。以来华留学和高校教师国际交流情况来看,地方高校还有很大发展空间。2017年,我国有27个城市经济总量突破了7000亿元大关,如果每个城市拿出一定资金推动当地高校国际化,来华留学教育事业必将再上一个大台阶。此外,全国各省市区在人才国际化方面都应该出台相应政策,选派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学术带头人等赴国外高水平机构访学交流,引进世界名校师资、推进外籍教师资格认证。

  我相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推进,我们将更有能力为世界提供先进教育思想和理念,更有能力为世界提供可资参考的教育制度和方案,有更多通晓国际规则、谙熟中国实践的中国学者活跃在世界舞台上。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