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逻辑
2017年12月05日 08: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2月5日第1345期 作者:王福生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开辟新时代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全世界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中国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确立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确立的依据是什么?回首过去五年,我们从中可以找到答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从严治党,推出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正因如此,中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最突出的亮点和最重要的贡献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系统总结,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发展起来,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出来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在当今这个新时代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集大成,是各种经验性成果的集中展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八个明确”。“八个明确”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政治保证。这些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续写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党的十九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划和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对国内外大势做出了准确的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一判断充分昭示:一方面,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这个问题上要有战略定力,保持党的大政方针的稳定性、连续性。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初级阶段变化的新特点,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科学制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政方针提供了基本遵循,这既是确定党和国家中心任务、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又是党和国家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党的十九大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制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开启中国发展新征程,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这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一个立体“坐标系”和精准“定位仪”。党的十九大着眼“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目标,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作出了推进党建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部署,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顶层设计,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基本遵循。

  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深化对党的建设规律性认识,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关键是紧紧抓住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个主线,抓住党的政治建设这个统领,抓住坚定理想信念宗旨这个根基,抓住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个着力点。只有认真落实八个方面重要任务,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这是我们党自身建设和历史使命的有机统一。

  (作者系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