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克利:国际中国共产党学渐成热点
2017年05月02日 08: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5月2日第1197期 作者:路克利

  国际中国共产党学是一门新兴的国际化综合交叉学科,是指国内外学界对中国共产党的研究,主要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国际性研究。换言之,国际中国共产党学是国际化的党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即引发国内外学界的关注。哈佛大学学者费正清等在国际学界开创了较为系统的专门性中国共产党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国际中国共产党学成为时代显学。

  国际中国共产党学的兴起,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已经享有前所未有的崇高国际形象和地位。中国共产党国际影响力的扩大催生了国际中国共产党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GDP进入世界前列,中国共产党创造了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奇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枝独秀,成为世界社会主义的先进代表;中国共产党创造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先进代表;中国共产党成为世界共产党行列的先进代表。

  中国共产党世界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是国际中国共产党学兴起的时代背景。近年来,国际知名的前政要基辛格、陆克文等都在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国际人文社科界的著名学者如约瑟夫·奈、齐泽克等人纷纷转向中国共产党研究。海内外学界数以万计的学者持续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革命道路、党的建设、党的理论、党的制度等各方面内容,研究成果浩如烟海。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指出,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软实力。

  国际中国共产党学的研究内容从国际视角思考中国共产党的宝贵历史经验,是研讨“中国共产党奇迹”的国际性学科。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既是伟大的革命党,又是伟大的执政党,既经历了历史波折,又创造了政治奇迹,开辟了“中国共产党道路”,创造了“中国共产党模式”,开创了“中国共产党治理”。中国共产党道路、中国共产党模式和中国共产党治理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开辟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领导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模式和加强自身建设的治党经验。海外中国共产党学的开创者、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认为,中国共产党曾领导了“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是“巨大的组织奇迹”。中国和平发展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在世界政党之林日益崛起。国际学界、政界、媒体、公众竞相研究中国共产党道路,解读中国共产党模式和政党奇迹。一些国家的政党学习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和中国共产党政党政治模式。国际中国共产党学是对中国共产党道路、中国共产党模式和中国共产党治理的国际性研讨和总结。美国杜兰大学副教授季米特洛夫系统地对中、苏、越等国共产党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中国共产党具有更为强大的创新能力。

  国际中国共产党学从国际化角度思考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国际中国共产党学有助于中国从国际化和比较视角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的党情、国情、世情和国际民意。通过国际中国共产党学这个窗口,中国共产党可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当今国际方位和世界历史方位。国际中国共产党学可为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加强自身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者罗德明认为,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够推动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深刻的政治改革。国际中国共产党学从全球视野探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可为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加强自身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国际中国共产党学可为向世界贡献中国共产党智慧、中国共产党方案提供理论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早就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如何更好地领导中国走向世界?如何作为一个政党更好地走向世界、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国际中国共产党学从国际化和比较视野思考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制度、治国理政、政党政治模式的探索,对全人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国际中国共产党学为在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提高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提供理论支撑。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享有前所未有的国际话语权。向世界进一步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巨大成就亟须创新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国际学界、政界、媒体和公众对中国共产党仍然了解不够,常有对中国共产党的误读,甚至歪曲。现有的国际社会叙述和解读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还不足以真实完整地反映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此,应当加强国际中国共产党学研究,深入探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话语权建设的规律。中国学者应当在国际中国共产党学界发挥主导作用,提升中国学者的国际话语权,主动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主动提升中国共产党的国际话语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