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多极化进程中的国际体系
2017年01月10日 08: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月10日第1127期 作者:吴志成 吴宇

  随着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当前国际体系的变革重组再次成为国际问题研究热点。全球化的深度调整与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反映了国际体系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国际体系整体上依然处于向多极化转型的进程之中。

  坚持整体思维研判国际体系发展

  国际体系是在一定历史时期世界主要大国或国家集团围绕特定机制规则持续互动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整体结构和状态。分析国际体系的演变必须立足于较长时段国际关系的全局、整体和主流,以公正客观的认识视角,综合考察主要行为体的力量对比、国际权力分配、主要大国关系和主要国家战略选择等,不为单一因素所惑,不为局部现象所扰,也不为短期态势所制。

  从“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的客观变化看,虽然随着两极体系的崩溃和各种国际力量的重新分化组合,当前国际体系确实出现了某些阶段性变化和局部性转型,特别是在经济和金融等领域的变化更为明显,但国际体系的整体架构和政治安全等领域的实质变动并未发生。此时,我们的全球战略分析尤其要保持冷静理性,避免出现过度主观化的理想判断。

  主要行为体力量对比未出现实质性变化

  新世纪以来,新兴大国群体性崛起使全球力量对比出现了不利于西方大国的深刻变化,但二者的力量对比差距仍大。从总趋势看,当前的国际力量对比还处于量变积累阶段,转型质变还未来临。尽管当前西方主要大国出现治理危机,但新兴大国内部的问题也错综复杂。特别是西方大国的经济、军事、政治、外交、科技优势并未丧失,美国的超强综合实力更是其他大国短时期内难以超越的,国际体系由西方大国主导并对发达国家有利的基本面不会被新兴大国轻易扭转。因此,从中长期看,国际力量对比多极化的大趋势不可逆转,但其速度和进程可能起伏多变。

  国际力量对比变化会导致领导权分配及价值规范的变化,但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只是权力分配及价值规范变化的必要条件,并非每一次变化都必然带来既有制度安排的变革。近年来,新兴国家的全球贡献不断增加,在主要国际机制的代表性与发言权有所增加,但其分量仍不足以左右西方发达国家的主导权,其范围仍主要局限于经济金融领域。国际经济制度的变化只是国际体系变化的基础和表象,国际政治安全制度的变化才是实质和关键。当前国际制度的深度调整主要发生在经济金融领域,而以联合国框架为代表的政治安全领域却无重大变化。这不仅反映了国际制度的层次性,还凸显了政治安全领域制度变革的阻力更大、进程更艰难。实际上,要通过制度安排确认由于力量对比变化而形成新的权力分配,并使相应价值规范反映到机制规则中,关键在于制度性话语权的竞争,而这种竞争往往是持久的较量。

  主要大国关系进入调适非冲突期

  主要大国关系是国际体系变革重组最重要的因素,而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的关系又发挥关键作用。目前,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在诸多全球事务上尽管充满竞争,但也因诸多利益汇合而相互借重与合作。国际体系的变革方式正从战争与对抗逐步转向制度与协调。当前大国关系中的对抗性和分歧性因素上升,分化组合也日益复杂化,但还没有出现唯有突破现有国际体系框架才能解决的严重冲突与重大矛盾。大国关系进入重构调适只是其分化组合日趋复杂的结果,而非国际体系剧变本身。

  国际体系演变的直接动力源自世界主要国家的战略选择与互动,特别是共识性意愿。就国际现实而言,尽管中国等新兴大国有意助推国际体系的变革调整,但守成大国作为现有国际体系的主导者,没有主动变革的意愿和积极性。近年来,资本主义国家治理危机加重,政治保守化趋势增强,提供全球公共物品的意愿进一步减退。特别是美国内外政策走向的不确定性加大,今后一段时期将会在霸权焦虑与孤立情绪之间变动,为防范崛起国“挑战”和“威胁”而采取的“遏制加接触”战略也会出现某种克制。

  中国作为现有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今后一段时期可以依据权责统一等原则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积极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促进主要国家凝聚起国际体系改革完善的共识性意愿,进而走出一条新型国际体系变革重组之路。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