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大势不可逆转
——访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
2016年11月01日 09: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1月1日第1078期 作者:本报记者 毛莉

  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没有改变,其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不可逆转的。当今所面临的真正挑战是如何平衡好跨国公司在全球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巨大收益,如何保持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以及如何平衡好各国的利益诉求。

  当前,全球贸易增速持续下降、金融体系流动不畅,孤立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等相互交织,西方国家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动,“全球化已死”的言论不绝于耳。经济全球化真的行将末路了吗?本期“学海观潮”对话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深入分析逆全球化思潮兴起的原因及特征,研判经济全球化的未来走向,并提出中国的应对之策。

  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相伴而生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段时间以来,英国公投脱欧,德国支持自由贸易的民意基础流失,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威胁退出世界贸易组织,这一系列事件使世界范围内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论争凸显。回顾历史就会发现,这不是逆全球化、反全球化声浪的第一次高涨。如何看待逆全球化现象?它的主要诉求是什么?

  霍建国: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全球化与逆全球化长期以来相伴而生,两者的博弈从未停止。其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是坚持开放型发展模式还是采取保护主义的发展模式。这两者的转化很大程度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

  美国历史上也经历过开放发展与保护主义模式交替的阶段。在美国建国后,长期以贸易保护主义抗衡来自英法等国的冲击。美国真正实行开放发展战略是在20世纪初,随着美国竞争力的提升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才转向开放市场的自由贸易发展模式。

  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跨国公司成为反全球化运动的最主要靶子。20世纪80年代,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化迅速发展,跨国公司向劳动力价格低廉、生态及社会保护规定宽松的欠发达国家转移产能,一方面使自身收益大幅上升,另一方面也的确影响了母国国内劳工界的利益。1999年在美国西雅图召开世界贸易组织第三次部长级会议期间,来自美国、欧洲的工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举行了举世震惊的反全球化示威。此轮抗议集中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反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即以工会、劳联和产联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反对开放市场、反对因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工作机会输出。

  《中国社会科学报》:那么,本轮逆全球化思潮的抬头与此前几轮又有何不同?

  霍建国:最近兴起的新一轮反全球化声浪,起源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一些西方国家内部治理出现危机,迁怒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市场开放等因素。而本轮反全球化与上一轮有所不同的是,上一轮可以理解为以劳动者组织为代表形成的反全球化势力,主要反映失业大军的利益和社会底层困难人群的诉求,而本轮反全球化除了仍然具有上述背景外,更抢眼的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政客反对贸易投资自由化,反对市场开放。以特朗普为代表的一系列反全球化言论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分析这种现象背后,一种解释是这些政客为了赢得基层选民的民意,借用反全球化论调以谋求更多的选票支持。

  经济全球化不是零和游戏

  《中国社会科学报》: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的大象曲线对全球化利益格局进行分析,尤其是认为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发达国家蓝领成牺牲品的观点被广泛传播。事实果真如大象曲线所言吗?

  霍建国:大象曲线已被证实是带有偏见的结论。事实证明,欧美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首先,欧美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率先完成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已进入到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目前,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基本占到其经济结构的70%以上。服务业为主的社会一方面代表着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大多数劳动者已成为“白领”。尽管他们之间有较大的收入差距,但在制造业出现“空心化”现象的情况下,这种变化有助于欧美社会中产阶级的延续发展,“白领”阶层成为社会消费的主力,长期支撑了其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这种变化也带来了发达国家经济的金融化和金融资本的虚拟化。

  其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使欧美国家基本摆脱了化石能源的消费阶段,进入到低耗能的环保型社会,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进步。

  再次,从欧美国家的就业结构看,高技术高知识的就业岗位不断增加,大部分新增就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及金融领域方面。现在的失业主要体现在结构性失业方面,而且在经济不景气时失业率偏高是正常现象,很难得出结论说是“全球化毁了饭碗”。

  《中国社会科学报》:所以,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受益,并不能成为“西方沦为全球化输家”的论据。

  霍建国:是的。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不存在谁是输家的问题,因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本身就不是零和游戏。应该说,它是一个各国根据其比较优势,在开放的市场下通过贸易投资行为获取更大利益的过程。

  发展中国家通过开放市场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利用外资规模,加快了国内经济发展速度,迅速形成了加工制造的竞争优势。我们应当承认,发展中国家的确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了经济发展的巨大红利。然而,据此说发达国家是“全球化输家”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为了推动其跨国公司的发展,不断要求发展中国家扩大市场开放,而其所要求的开放内容又是根据跨国公司发展优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例如,初期西方国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降低关税、减少进出口限制方面,而在西方国家服务业竞争力快速上升后,又转而要求发展中国家加速开放服务业市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垄断了大量的贸易投资收益。

  总而言之,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一个开放市场的过程,是一个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企业效益不断提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以说都是受益者。关键在于一个国家能否正确处理好在开放环境下经济的平衡发展问题,以及如何平衡在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分配问题。在西方国家,问题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收益大量被跨国公司垄断,财富过多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形成了分配不均和社会的两极分化,导致社会底层的福利受到侵蚀和影响。因而,经济全球化在西方国家失去了一部分社会支持的基础。

  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没有改变

  《中国社会科学报》:历史上贸易保护主义给国际社会带来的恶果令人记忆犹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全球贸易战曾给世界经济带来很大的冲击。当下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越来越多发达国家倾向于采取贸易投资保护主义,而且保护政策越来越针对具体的国家和地区。这给复苏势头依然脆弱的世界经济增加了不确定因素。站在十字路口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未来将走向逆转吗?您如何判断经济全球化未来的趋势?

  霍建国: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看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带动了全球航海事业的发展,地区间的联系由此增强,人们将此视为全球化的1.0版本。18世纪随着工业革命带动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大幅提升,英国在全球范围内崛起,这个阶段被描述为全球化的2.0版本。二战后,在以美国为主导建立的国际经济治理框架下,全球经济得以恢复并快速增长,很多人将这个阶段视为全球化的3.0版本。

  也有很多学者认为,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全球进入浮动汇率发展阶段,在跨国公司的推动下,结构调整和跨国贸易投资成为发展的主流,这标志着经济全球化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到20世纪80年代后,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冲破了国界,使世界经济发展的物理障碍日益减少,由此也进一步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当前的经济全球化虽然遭遇了一定挫折,但从历史发展角度看,经济全球化仍然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大趋势。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是基于什么依据做出这个判断的?

  霍建国:经济全球化进程,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为一个更便捷大市场的历史进程。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是各国的共同需求。生产力国际化突飞猛进的发展是时代进步的突出表现。

  一方面,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依存度正在不断加深。科技的进步进一步促成了经济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形成全球统一大市场,而资本趋利的内在动力也必然驱使企业不断提高在全球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以寻求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已形成规范经济行为和竞争行为的全球规则,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这为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提供了物质和制度条件。

  总之,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内在需求没有改变,其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不可逆转的。当今所面临的真正挑战是如何平衡好跨国公司在全球化过程中所获得的巨大收益,如何保持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以及如何平衡好各国的利益诉求。

  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如您所说,我们要看到经济全球化作为经济规律的不可逆转性,但也必须正视它面临的挑战。在您看来,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霍建国:经济全球化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利润被西方跨国公司垄断,没有兼顾好社会底层广大劳动者的利益,全球经济治理能力明显滞后。这些矛盾源自经济全球化以资本全球化的方式推进,把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扩展到世界范围。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坚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十分必要,但也要注意协调解决好上述矛盾。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您的分析来看,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主要是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包容性不足是其主要问题。应该加强哪几方面的工作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呢?

  霍建国:一是要加强全球贸易和投资的规范和指导,这一点主要应通过全球经济治理来完成。除了要继续支持世界贸易组织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继续发挥作用之外,还要加强对全球投资规则的制定和完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通过了关于全球多边投资指导原则的文件,意义十分重大,说明主要国家已就推动全球投资规则谈判达成了原则性意见。为了保证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建立约束跨国公司合规经营的法律法规、规范跨国公司合理纳税、强调跨国公司发展中的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工作是关键。这将有益于平衡经济全球化中跨国公司的利益,避免因利益失衡所触发的矛盾。

  二是有关国家要兼顾好国内社会底层的群体利益,如适当加大对失业者的培训,逐步调整就业结构,扭转结构性失业的问题。当然重点要逐步解决好收入分配两极分化问题,争取获得社会更广泛的理解和支持。

  三是要加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协调作用。主要国家一定要在市场开放方面做出表率,抵制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不断开创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要持续通过各自的努力把全球经济增长优势激发出来,使更多国家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受益,增强人们对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信心。

  四是要完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提高世界经济抗风险能力。继续推动国际金融机构份额和治理结构改革,加强落实各项金融改革举措,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

  《中国社会科学报》:长期以来,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扮演了积极参与者、坚定支持者、重要建设者的角色。面对逆全球化暗流涌动,中国维护经济全球化成果的决心和担当令世界瞩目。在未来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如何发挥更大作用?

  霍建国: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应继续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并且有责任有义务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完善。

  这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不仅是贸易大国,还正在成为对外投资大国,中国需要稳定的外部发展环境以及公平法治的投资环境,以维护不断拓展的海外利益。

  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期间,中国为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开出了“中国药方”,倡导要在创新中开辟增长源泉、在开放中拓展发展空间、在联动中凝聚互动合力、在包容发展中夯实共赢基础,得到了广泛的响应与支持。与会国家再次重申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立场。

  这里我想特别谈到的是,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填补了全球投资规则谈判的空白,首次形成了全球多边投资规则框架,为下一步的谈判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应该抓住这一机遇,继续抓紧同主要国家协商,采取务实行动,全力推动早日启动全球投资规则的谈判。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中国必将为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