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宝卷研究述略
2020年07月31日 05: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31日第1979期 作者:[俄]白若思\著 姜婉婷\译

  俄罗斯的中国宝卷研究,始于20世纪下半叶。研究所使用的宝卷,包括几部现藏于圣彼得堡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的16、17世纪宝卷木刻本。其中,有《普明如来无为了意宝卷》(以下简称《普明宝卷》,1599年重印本)、《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宝卷》《佛说崇祯升天十忠宝卷》的残本(以下简称《崇祯宝卷》,孤本)等。20世纪的俄罗斯宝卷研究学者司徒罗娃(Elvira S. Stulova,1934—1993)通过文献档案分析,考证认为东方文献研究所收藏宝卷中的一些版本是18、19世纪由驻北京俄罗斯东正教传教团成员购买并带回俄罗斯的。

  1715年,清政府批准成立的东正教传教团,是18、19世纪俄国汉学研究的中心。其成员的学术活动,极具西方汉学传统中的“传教士汉学”特色。使团成员不仅学习汉语、满语、蒙古语等亚洲语言,还搜集了一批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白话文学珍稀文献(如《红楼梦》早期抄本“列藏本”)。宝卷这种讲唱文学的底本,也引起了当时传教团学者的注意。

  第二批俄罗斯早期印刷宝卷,保存在莫斯科的俄罗斯国家图书馆,由6篇无为教文本组成,包括罗清的三部宝卷(17世纪末再版)、《销释真空扫心宝卷》(时间不详)、《姚秦三藏西天取清解论》(1645年再版)等。这几部宝卷流入莫斯科的具体情况尚不清楚,很可能是20世纪上半叶由一位俄罗斯汉学家购买。

  俄罗斯学者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关注宝卷文本,这与当时苏联学界对中国通俗文学的研究兴趣有关。俄罗斯第一部提到宝卷文本特点的著作,是孟列夫(Lev N. Menshikov,1926—2005)所著的《中国古典戏剧的改革》(1958年出版)。书中把《雷峰塔宝卷》作为白蛇传说故事文学的一部分进行介绍。另一部有关中国俗文学研究的著作是李福清(Boris L. Riftin,1932—2012)编写的《万里长城的传说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体裁问题》(1961年出版),其中涉及孟姜女传说宝卷,并对整个宝卷体裁作了基本介绍。李福清研究了孟姜女传说在中国文学中的发展,并用宝卷资料对这一传说的不同体裁版本进行了比较研究。他收集了孟姜女宝卷的两部珍稀刻本,这两种版本在海内外的其他收藏者中从未见到。俄罗斯学者早期的宝卷研究深受郑振铎关于中国俗文学研究的影响,其俗文学研究成果在当时的俄罗斯汉学家中享有盛名。然而,尽管孟列夫和李福清都从中国白话文学史的角度涉猎宝卷文本,却没有发表关于宝卷的专门研究论著。

  司徒罗娃是俄罗斯宝卷文献研究的主要学者。她对保存在东方文献研究所的16—20世纪的宝卷珍本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出版了一部东方文献研究所所藏宝卷的综述(一共18本)以及一部1599年的木刻版《普明宝卷》的注释译本。《普明宝卷》是16世纪中叶中国北方黄天教的早期经卷,俄罗斯所藏的版本原被认为是宝卷孤本,后期在中国又发现了另一部保存完好的明代版本。但因其缜密性和全面性,司徒罗娃对《普明宝卷》的研究仍具宝贵价值。在这部书的导言中,司徒罗娃讨论了明代宝卷的文学、历史和社会特征以及其他一些具体问题,例如文本中提及的内丹术等。在论述明清宝卷诵读的社会和表演语境时,司徒罗娃对小说《金瓶梅》里关于讲唱宝卷的描述,以及以李世瑜(1922—2010)为主的中国学者所收集的一些田野资料。她还运用中国诗歌作品中的古典格律模式,对《普明宝卷》独特的诗歌形式进行了分析。司徒罗娃还发表了关于收藏在圣彼得堡的其他宝卷的研究文章,包括《目连三世宝卷》(1876年木刻本,1922年石印本保存于圣彼得堡)和《崇祯宝卷》。她关注这些宝卷文本中的历史事件记述,如黄巢的反叛和李自成的“农民战争”。在民间信仰观点的影响下,这些事件得以在宝卷中被再次解读。司徒罗娃对《崇祯宝卷》进行了全文翻译,译本今保存在圣彼得堡东方文献研究所的档案中。1989年,司徒罗娃到江苏省靖江市对当地的“做会讲经”进行了考察,见到了宝卷的活态传承。她是第一位在中国见证宝卷讲唱的外国学者,她回国后发表了关于靖江“讲经”的实地考察报告。遗憾的是,司徒罗娃离世后,她在中国的田野考察获得的材料没有得到进一步的研究。

  最后,我想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工作。我从大学时期开始研究19世纪晚期宝卷的叙事文本。2012年,我出版了关于《目连三世宝卷》在中国民间文化中功能的俄文专著。书中分析了这一宝卷文本内容和形式上的特殊性,并结合中国通俗文学中目连题材的发展,特别是宝卷体裁的发展对其进行了分析。不同于以往俄罗斯学界宝卷研究主要依赖文献资料的方式,这部著作还涉及我在靖江、张家港、常熟地区的田野调查资料,在这些地方仍有讲唱《目连三世宝卷》的几种变体的传统。我将这些宝卷在民间仪式中的作用与中国仪式进行了比较,同时还结合弗里(John Miles Foley)的西方口头文学理论,对以目连故事为题材的宝卷进行了分析。我的英文著作《千面目连:明清时期的宝卷》对这个主题进行了进一步论述。在这本书中,我重点对14—19世纪《目连宝卷》的几种变体进行了分析研究。另外,我还撰写了多篇英文论文讨论几种珍本宝卷的特点、不同题材宝卷的内容演变、演唱传播方式等问题。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海外藏中国宝卷整理与研究”(17ZDA26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译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