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宝卷中的文化禳灾智慧
2020年07月31日 05: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7月31日第1979期 作者:李永平 王银萍

  宝卷是中国祷祝性说唱与佛教变文布道传统相结合的产物。根据俗文学专家车锡伦在《中国宝卷总目》中的著录,加上其他学者近年的补遗、笔者对海外收藏的调查,保守估计海内外收藏的宝卷版本数量在8000种以上。如此卷帙浩繁的宝卷,功能主要在于传承宣卷、传抄、助刻背后的一套禳灾仪式。

  在禳解灾害和瘟疫的过程中,世界不同民族发展出各种各样的禳灾文化,包括法术性咒语、节奏鲜明的祷祝性诗歌、道德劝善的民间故事以及各种仪式戏剧搬演等。可以说,文学的主题、文类背后,深藏着人类文化禳灾的智慧和集体记忆。

  文化禳灾作用的实现,首先取决于意义的“捕获”。当置身于令人困惑、不解的瘟疫中时,人们自然会感到恐惧和无助。解释缘由、重建秩序、摆脱模糊状态、消除混沌和盲目,是禳解灾异的关键。

  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在于天人关系。儒学把世界视作一个与天命相关、以伦理为导向的实体,其中包含了天人合一、天命决定论等一整套思想信仰系统。遵照天命决定论,占卜和阴阳五行都是知晓天命、窥探天意、阐释意义的手段。

  从社会功能角度划分,可以将宝卷划分为故事卷和仪式卷两种。通过与故事卷相关的做会宣卷、抄卷、藏卷、助刻等社会参与活动,人们试图与“天”对话,净化环境。仪式卷则在特定的神圣空间里搬演仪式,通过替罪羊机制“斩妖伏魔”,象征性地达成厌胜邪魔、净化生活空间的目的。

  从历史上看,宝卷的抄写、收藏,赓续了中古以来的写经传统。据不完全统计,藏书家、戏曲研究专家傅惜华所藏宝卷显示,汝南(今属河南驻马店)人周景贤从宣统二年(1910)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先后抄写《沉香宝卷》《西瓜宝卷》《何文秀宝卷》《卖花宝卷》《黄糠宝卷》等宝卷多次。其所抄写的三种《沉香宝卷》中的两种卷末都题有“听卷此功德,普及于一切,宣卷已完成,消灾增福寿”。类似的抄卷人还有黄秋田、陆增魁、周益庭、许瑞兴、华柄坤等。据车锡伦《中国宝卷总目》统计发现,10种故事卷《百花台宝卷》《何文秀宝卷》《红罗宝卷》《黄糠宝卷》《洛阳桥宝卷》《刘香女宝卷》《天仙宝卷》《西瓜宝卷》《延寿宝卷》《妙英宝卷》,其抄本种类都在30种以上,具体抄写数量难以计数。宣卷、抄写、收藏过程中,修行人之间守望相助,“抱团取暖”,通过“与神灵对话”、皈依获得认同和庇护感。除抄写、收藏外,助刻也是重要的积功德的修行活动。古人认为,助刻印造宝卷能“万劫不踏地狱门”。光绪十八年(1892),杭州玛瑙经房印造的《护国佑民伏魔宝卷》,卷末附录的助刻表显示助刻者多达13人。助刻是修炼“归真”“还乡”的途径,因此助刻《皇极金丹九莲归真宝卷》者多达304人。

  吴方言区的仪式卷保存较为完整。其中,常熟地区的仪式卷有《禳星科》《晚朝灯课》《散花解结仪》《延生星忏》《血湖忏》《庚申真经》《上寿宝卷》《星宿宝卷》《莲船偈》《拜十王》等35种。在搬演仪式卷的阈限阶段,宣卷人代表斋主将污染嫁祸于“替罪羊”,为斋主禳解灾害或瘟疫。

  英国人类学家道格拉斯(Mary Douglas)的研究表明,消除污染不是一种消极的运动,而是一种积极改善环境的努力。在古代为了祈福纳吉,禳解“毒月”(农历五月)的疾病与瘟疫,民间有张贴“斩五毒”版画,吃“五毒饼”的风俗,清代宫廷会搬演应节戏《斩五毒》(又名《混元盒》)。古代中国人与瘟疫的斗争整体性进入了历史、民俗、仪式、赛会演剧和故事叙述,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文化文本。参与文化文本“扮演”的群体,通过祈禳、颂赞、斋戒或舞蹈达到“凝神聚力”的社会整合效果。历史上,关公、包公、张天师、钟馗等社会角色,具有隐喻性的“斩妖”“伏魔”的能力,发挥了重要的禳解灾害的作用。可以说,各种禳解因素连续地进入“仪式剧”(ritual drama)。宝卷仪式卷名称中有“禳星”“解结”“散花”“延生”等表述,其仪式搬演自然少不了社会功能——禳灾与疗救。

  与做会、宣卷、抄卷、助刻乃至搬演相关的文化禳灾仪式不仅是人类与瘟疫、灾害互动博弈诸策略中的帕累托最优(从长远看,族群内部选择彼此“友好”策略,比选择欺诈、攻击、甩锅策略更容易禳解成功),而且是文化禳灾传统中的“整体知识”。人们可以从这种整体知识出发,调整天人关系、人人关系,调动群体内部同仇敌忾、守望相助的精神能量,疗救疾病,禳解与之相关的生活空间和社会心理问题,这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社会”的免疫力,对灾异和瘟疫起到整体的“灭活”作用。

  不过,也要注意宝卷中文化禳灾中存在的误区,如封建迷信、欺骗性宣传、极端行为等,这就需要用科学态度和方法加以纠正。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海外藏中国宝卷整理与研究”(17ZDA266)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