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时代意蕴
2020年03月19日 00:4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3月19日第1889期 作者:郭书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道德经》第六十章中,老子用“治大国若烹小鲜”比喻治国,就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治国理政智慧,我们可以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进行继承创新,使古老的治国理政传统思想历久弥新,展现出中国智慧和时代风采。

  第一,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谋划治国方略。《河上公章句注》:“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因为“小鲜”鱼肉质地松软,所以要想不把鱼煮烂,就要囫囵下锅,文火慢慢煨。用“烹小鲜”比喻“治大国”,要求国家的决策者从国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谋划治国方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在生态、资源和环境等方面也面临紧迫问题。立足于新时代,过去经济快速发展中积累的环境、生态等问题(尤其是大气、水、土壤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扭转环境恶化、提高环境质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党中央从国情出发,在党的十八大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党中央基于国情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重大决策,与“治大国若烹小鲜”中蕴含的遵循客观规律谋划治国方略不谋而合,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中治国理政智慧的思想魅力。

  第二,保持战略定力,确保国家沿着正确道路向前发展。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天下大乱。每个诸侯国内部,政权频繁更迭、政策多变,百姓无所适从,备受煎熬。老子告诫大国的统治者,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保持战略定力,像烹煎小鱼那样,不要不断地翻来翻去以免把小鱼搞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国大发展历史性交汇,挑战与机遇、风险与冲突并存。在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复杂形势下,最需要的就是战略定力。习近平总书记以登高望远的战略眼光,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定力,体现了党中央驾驭复杂局面的高超政治智慧。“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保持战略定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砥砺前行。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政府改变过去“大水漫灌”的强刺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面对外部压力,中国政府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绝不会牺牲我们的核心利益;面对“反腐影响经济发展”等错误论调,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在新时代背景下,如果从“烹小鲜”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治国理政,那就是提示我们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政治智慧。

  第三,对人民高度负责,勤勉执政。“小鲜”松嫩易碎,烹调小鱼时要小心翼翼,随时观察,既要防备夹生,鱼不熟;又要避免过火,将鱼煮烂。老子用“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比喻来说明治国的道理,蕴含着治国者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对人民高度负责、勤勉执政的含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引用“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一论述。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出访德国,在回答德国总理默克尔的问题时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再大的成就除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小,再小的问题乘以13亿人都会变得很大”。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灵活运用“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体现了他对“治大国若烹小鲜”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的深刻理解,领导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党为公,忠诚为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为了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而勤勉工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是鼓舞中国人民奋勇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和讲话中多次引用和娴熟运用包括“治大国若烹小鲜”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不仅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而且为我们成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了典范。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时代性力量,展现其时代风采,增强文化自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神圣任务。
  
  (作者单位:岭南师范学院法政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