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互联网对突发事件舆情演变的影响
2020年10月16日 08: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0月16日第2027期 作者:殷俊 罗平宇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成为广受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国际舆情深受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交流与碰撞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舆情演变也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本文拟通过对相关全球舆情趋势与特点的分析,为我国健全应急传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提供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全球舆情演变路径

  在发生之初和暴发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破坏已有的社会秩序和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各国的疫情防控措施和相关政策会受到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其反应速度和治理能力也有所差异。但总体上看,有关国家和地区的舆情态势多会经历从惊讶、焦虑到情绪平复乃至恢复乐观的过程。研究分析新冠肺炎流行背景下的全球舆情,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演变路径。

  美国学者曾发表其研究成果表示,在对2020年1月的“推特”信息进行统计筛选后,他们发现推特上与新冠肺炎有关的信息中,恐惧是最常见的情绪表达,49.5%的推文表达了这种情绪;惊讶是有关推文中第二常见的情绪,占比为29.3%。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初期,在国外有关媒体对于中国的报道中,虽然涉及疫情的内容有所增加,但是并未真正将报道重心转移至疫情。中国日报社国际传播研究室对境外70家主流英文媒体报道的分析显示,2020年2月3日至3月6日间,这些媒体的涉华稿件中与疫情相关的占比93%,其余多与中美贸易关系有关。将上述与疫情有关的稿件进行分类后可以发现,它们共涉及了12个议题,可见有关报道的议题设置多是围绕疫情对其他问题的影响进行的,其重点并不在疫情本身。

  此后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有关问题逐渐成为全球性议题,国际舆论开始更多地关注疫情本身。有关机构发布的全球疫情新增确诊趋势图显示,2020年3月23日左右,许多国家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出现了大幅增长,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进入了扩张期。在这一阶段,域外相关国家公共舆论的主要议题偏向卫生知识普及和疫情防控工作部署。整体舆情偏向乐观,认为新冠肺炎无法快速扩张,人们对各自国家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充满信心。

  2020年3月至4月,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进一步扩散,出现新增确诊病例的国家数量逐渐增多,疫情涉及的地域愈发广泛;并且在区域层面上,意大利等少数国家的疫情发展速度远超平均水平,呈现出单个国家疫情突出的局面。全球与区域性的疫情发展态势不容乐观,从各类渠道发布的信息来看,人们的情绪逐渐由惊讶向焦虑、恐惧等转变。在这一阶段,急剧增长的确诊病例与不相匹配的全球疫情防控措施产生矛盾,国际舆情中对于疫情防控措施与政策的关注不断增加,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论监督规模不断扩大。

  从2020年4月开始,随着各国政府和民众对疫情的认知不断加深,应急反应系统逐渐适应,尽管疫情整体形势依然严峻,但新增确诊病例的上升幅度与整体防控难度趋于稳定。公共舆情也逐渐从疫情发生初期的恐惧、对各自国家防控形势的焦虑转变为对疫情的常态化对待。不少疫情防控有效的国家已经进入复工复产阶段,疫情防控体系逐渐完善,社会重拾发展信心。

  移动互联带来全球舆情新特点

  移动互联网在全球的深度发展让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此次疫情防控中的主要舆论场地。信息爆发时代让此次事件的全球舆情呈现出更多新的特点。

  第一,社交媒体不断发展,可视化传播成为主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因其交互性、分享性成为聚合各方意见的新型舆论场。全球性议题的出现,提高了公众使用社交媒体的强度,一方面公众需要在社交媒体上获取各方信息。另一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出行困难、在家隔离等让个人不易通过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获取信息,公众需要通过社交媒体满足自身的社交需求。

  此外,可视化传播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传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图片、视频等可视化传播形式已然成为此次疫情中信息表现的主要方式。个人作为传播者,通过拍摄自身周围的环境来反映不同城市、不同地域、不同社区的疫情防控状况,让疫情相关信息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第二,国家间的竞争更为隐晦,舆情更为复杂。国家利益、政治立场等是国际传播中长期存在的主题。虽然马特拉提出“传播世界化”,强调客观而无偏向性地让信息进行纯粹地理空间意义上的跨国传播,剥离其与政治权力相关的意识形态内涵,脱离各种国家利益和国际战略。尽管当前互联网的全球普及,让更多非官方语言主题介入传播,有时甚至让人感觉个人、民间组织、商业组织等的“声音”大过官方媒体,但既有政治立场已渗透到传播领域的各个角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也难以超脱出国家立场的影响。部分国家无视中国在全球抗疫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不断发出“污名化”中国的言论,其根本原因是国家之间的利益竞争。为了改变“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我们还需要在已有进步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构建新的话语体系,努力实现国际传播格局中的力量均衡。

  第三,群体极化现象突出,舆论风暴演变加剧。在人人可为传播者的时代,人们在发布信息时,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放松对于信息内容质量的把控。快速发展的媒介技术让人们的媒介接近权不断加强,但许多人仍未具有足够的与之相对应的媒介素养。公众易被带有强烈情感共鸣或带有偏见的信息内容所误导。而互联网的匿名性与集聚性让拥有共同情感或利益诉求的公众能快速聚合在一起,一经引导就能迅速形成舆论风暴,不断地将更多公众卷入其中。

  在以全球公民为基础的全球传播中,因相同理念而聚合的网络群体更加庞大,人员构成更为复杂。同时互联网的匿名性也让网络群体更为不稳定。这种不稳定一方面是组织结构上的松散易崩离,另一方面是群体决策与群体意见更易极端化。在“有力论据理论”中,公众通过群体中不断获得新的论据与资料而加强已有观念或偏移意见。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世界各地的疫情防控举措、事件都在不断成为新的论据及资料,这些信息内容让既有的群体意见不断强化或偏移,使得群体意见更加极化。疫情的扩散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当触及个人利益时,原本看似松散的公众就会行动。而在不实信息的影响下,更容易产生群体极化现象,人们的心理会更加脆弱,行动或话语更加偏激。

  当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舆情趋势与特点深受移动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的影响。以此两者为基础的信息传播方式让舆情更加复杂多变,使得各国对国际传播的管控与治理更具难度。各国应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舆情中吸取教训,在推动政治经济恢复正常秩序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应急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再次建构。

  (本文系重庆市社科规划重大委托项目“应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全媒体传播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