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与美好生活
2020年03月13日 00: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3月13日第1885期 作者:孙宁华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尽管经过艰苦努力,目前疫情防控形势已呈积极向好发展态势,但也促使我们反思,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人民需要的美好生活。

  进入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除了对物质条件有了更高要求以外,在民主权利、法治环境、公平正义、公共安全以及自然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此次公共安全事件的爆发,让我们更加重视公共安全服务对于美好生活的重要意义。

  美好生活首先是安全的生活,无论经济社会发展到哪一步,安全都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2019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强调把安全发展作为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为人民群众营造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生产生活环境。

  人与自然界物质交换的安全,是美好生活的前提。我们既要关注传统安全,比如生态安全;也要重视非传统安全,比如生物安全。生态安全作为关乎全人类最基本、最广泛的安全领域,是工业革命后全球最脆弱、最容易引爆大规模公共安全事件的领域。而生物安全作为新型安全问题,尤其值得我们高度关注。我们要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角度,充分理解生物安全对保护人民健康、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将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切实维护好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证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物质交换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的前提,也是追求“美好生活”的可能性前提。

  生产安全,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劳动,但是劳动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和人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没有生产安全的保障,美好生活就没有坚实基础。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力发展日新月异。但我们也要注意到,现代社会的经济分工越来越复杂,影响经济生产体系的风险因素也越来越多,可能出现的安全挑战也越来越严峻。生产安全,既要关注生产体系和经济运行的内部稳定和技术安全,也要提高我们的生产体系和经济运行抗击外部风险和压力的能力,要能在复杂形势下,有效保证社会经济生产的正常运行。

  生活安全,是美好生活的底线。生活安全也是最能体现公平性、最具广泛性的美好生活维度,是不管任何一个阶层、职业、年龄、地域的人们要共享并且应该共享的基本权利。生活安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公平正义的体现,通过向每位公民平等提供公共安全保障,让人民公平地共享发展成果,在不受剥夺、不被损害的前提下,享受与自己的付出相匹配的社会发展成果。

  全球安全,是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公共安全不但关系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关系着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在这个普遍交往的新时代,世界早已结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可以独善其身。面对共同的风险和挑战,全球安全的共同治理,也应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题中之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必须以更好更安全的公共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安全需求,以更好更切实的制度来维护、实现人民群众对安全生活的诉求。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人口、功能和规模不断扩大,城市运行体系日益复杂,潜在的安全风险增多,加快补齐安全治理上的短板,让公共安全与城镇化进程同步推进,才能为美好生活筑牢安全底线,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安全治理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