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向此时分:丰收的节气与节日
2019年09月20日 08: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9月20日第1782期 作者:龙晓添

  2018年起,每年秋分日被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目的在于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其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最早被设立的节气之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而“中国丰收节”的设立则是联结历史、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的文化传承举措。

  阴阳相半,秋高气爽

  时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的时间知识体系,并与各地各民族长期以来的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民众的节气实践一直成体系地延续至今。时间的意识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日常”本身也是某种时间经验的积淀。日常生活的方式就是日夜相继的周期性,而这种周期性是一种源于人的生命体的必然。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以黄河流域的天文物候为依据的,但却在传承与散布的过程中,不断地与各地生产、生活规律相适应,虽然各地物候不同,但对整体时间的划分却广泛地被接受,成为中华共享的时序。有学者认为,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中国人对自然时序的理解有关,中国人习惯在运动流转中理解世界和时间。传统时间制度与观念,代表一种文化归属,带来一种共同的生活,凝聚文化认同感。正是这种“共同的生活”使得二十四节气广泛传播到全国各地,不同的物候、气温、地形、地势,各类文化与传统跨越空间多元融合在时间观中。于是,全国不同地区遵循着共同的二十四节气的时间观念,但又将其与自己日常生活生产密切关联,衍生出不同种类、不同形态的二十四节气文化,演化出多元的内涵与细节。由此,全国各地皆以当地之风物,响应共享之时序,使得二十四节气的传承整体而又充满活力。

  每年公历9月23日或24日,节令交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因此,秋分也跟春分一样被称为“日夜分”。而秋天正好三个月,秋分时节正值其中,也有平分秋季的意思,称仲秋之月。秋分初候“雷始收声”,此时冷暖空气交汇日趋减弱,空气干燥雷电渐远;二候“蛰虫坯俯户”,田野中的食物丰富,土壤也还有一定的水分,蛰虫们就抓紧时间在土壤中建造巢穴,以备蛰伏越冬;三候“水始涸”,北风渐强,水分速干,地表逐渐干涸。

  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日平均气温都降到22℃以下,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昼夜温差逐渐加大,物候上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秋天了。秋分初候之时,气温还未转凉,却又很清爽干燥,适合农作物的干燥脱粒及收藏。人们也会感到暑时的燥热不安转为秋高气爽的心旷神怡。秋分时节逐渐推移,北方有些地区见霜,大部分地区晴空万里、风和日丽,而在西南地区迎来阴雨连绵的多雨季节。秋分之后,“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秋季降温快,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忙碌而紧张。农田中的庄稼已经成熟,不管是温度还是阳光热量都难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因此,农谚云:“秋分无生田,不熟也得收。”大部分农作物在秋分时节已经成熟,而且随着秋分的深入,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地面接收的热量逐渐减少,气温也逐渐降低。初候以后,黄河流域的秋收已经逐渐接近尾声;而江南却正是收割稻谷的大好时光,“秋分收稻,寒露烧草”,人们忙得不可开交。除了秋收,北方忙于种冬小麦,南方则忙于种水稻。农民要积极“抢早”,以防止霜冻和绵雨灾害,而冬作物则是越早种越有利于生长,为来年的丰收打下基础。

  丰收的喜悦、忙碌与期待

  春分与秋分,虽同样是阴阳、昼夜的分界点,但路径南辕北辙,两番天地,两种风景。秋分,时已过半,在白天与夜晚的分配上,也是刚好一半对一半,有着节气上最美的黄金分割线。据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习俗。殷周之际也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社俗记载。然而,由于秋分不一定都有圆月,为了以满月应景,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从而有了中秋节。《礼记》云:“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此时已有拜月祭月的习俗。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在八月十五欢度中秋节,尽管各地习俗有所差异,但寄托的祝福却都是一样的。秋分时节还有扫墓祭祖的习俗,称作“秋祭”。一般秋祭的仪式是,扫墓祭祖前先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等。秋祭以后,浙江萧山会演“秋分戏”,以敬祖酬神,娱乐大众。

  除了祭月、祭祖、中秋以外,秋分时节还有与春分送春牛习俗相应的送秋牛的习俗。所谓秋牛,就是一张印着全国农历节气和耕牛图案的红纸,称为“秋牛图”。在秋分这天,能言善唱的人挨家挨户送秋牛图,每到一家就随机应变,说一些应景的吉祥话以讨取赏钱,这种活动也称为“说秋”,是人们庆祝和祈求丰收的习俗。与春分相似,秋分也有竖蛋和“粘雀子嘴”的习俗。秋分时节一些地区流行着吃秋菜的习俗,秋菜就是一种野苋菜,有些地方称之为“秋碧蒿”,人们把这个时节吃菜的习俗称作“吃秋菜”,“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

  秋分后,全国所有的地区都变得昼短夜长。只是北方秋天来得更早些,而南方的深秋甚至可以延伸到冬季的开始。秋分这段时间是一年中最让人紧张兴奋而又愉悦满足的季节。人们经过春播、夏锄,到了秋天,心旷神怡,清新畅快,是享受丰收的好日子。但人的心境总是随着物候的变化而变化,节序变迁易引发怀远之情。秋分之后,阳光逐渐南移,即将进入严酷的冬天,阴阳、昼夜的分界,秋分后犹如步入人生的不同阶段。春分之后昼比夜长,似乎充满了希望;而秋分后夜比昼长,日复一日,逐渐萧瑟,与春分相比风物相迥,感受各异。因此,秋分时节的节日活动不仅对于民众的农业生产很重要,对于调解生活节奏、情绪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人们通过感恩、酬谢、欢庆,自我表达、宣泄情感,秋分时节,全国各地各民族有各类“丰收节”,比如广西崇左扶绥县农村在农历九月至十月过丰收节,农民们把丰收节作为仅次于春节的节日来过;湖南城步则在十月初一过“丰收节”,比春节还隆重,称为“最大的年”,家家祭祀敬祖、吃团圆饭、举行庆祝活动;“丰收节”是台湾高山族(除雅美人外)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农历七八月粟谷收割以后举行,为期六天,祭祀、唱歌、跳舞、竞走、赛跑,酬谢粟神、欢庆祈福。而“中国丰收节”的设立则立足于农民的生产生活,切换自然生态时空视角,从国家的层面推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传承应时而动的民俗智慧,可以促进、宣传农民丰富多彩的文化与生活,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