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玖:立足新技术实践构建传播学话语体系
2019年04月12日 08: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4月12日第1672期 作者:李永玖

  传播学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以人类的信息传播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过程、受众、传播效果、传播制度与法规等。1982年,全国第一次传播学研讨会确立了传播学研究的指导方针: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传播学研究已经对国外传播学理论体系有了系统了解,但在自主创新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因此,构建中国传播学话语体系,拓展中国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是传播学研究面临的重要课题。

  第一,构建中国传播学话语体系面临的新挑战。在构建中国传播学话语体系的进程中,不少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杨永军从“传播载体与媒介”“传播行为主体”“传播目的与内容”“传播模式”和“传播效果与反馈”等方面对传播规律和理论进行宏观架构。其他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选题、传统文化及具体传播议题的论证上,缺少系统化的研究,理论结合实践的针对性不强。迄今为止,国内传播学研究更多是介绍西方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在研究项目中的应用。陈力丹认为,中国传播学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研究内容总体停留在对国外理论引介的层面,研究没有形成学派,研究话题比较分散,传播学理论研究跟不上传播技术的发展变化,现有的传播学理论、方法已经不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现有的传播理论难以有效分析互联网时代交互式传播实践。

  新技术的应用对中国传播学理论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纵观西方传播学经典著述,无一不是从社会实践中发展而来。如实验心理学派霍夫兰的《传播与说服》聚焦于二战期间的宣传效果实验,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阐释了媒介技术对传播活动的影响。中国作为互联网大国,有丰富的研究对象和层出不穷的现实问题,这是中国传播学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而基于计算机网络出现的传播现象为构建中国传播学话语体系带来诸多新的问题。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使人工智能在传播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机器自动化的媒介生产、算法模型的计算新闻、信息取向的认知传播,以及用户中心的人机交互,是现阶段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主要应用。人工智能模糊了交流对象和媒介之间的界限,一方面直接接受、处理信息,类似传播者;另一方面对信息的接受和输出近似媒介系统的处理过程。这将会改变人们对交流的认知,导致传播模式的革新。自动采集、智能播报、智能推荐等技术有赖于信息的大量输入,被称为弱人工智能,其功能性主要依赖程序员的设置和学习过程中输入的海量数据。设计者的价值取向和存在于数据中的偏差都会影响产品输出。现阶段的智能传播研究大多集中在实践领域,探讨人工智能给传播业务带来的影响及其伦理、价值意义,而智能传播的概念、结构等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未来,可能出现具有自我意识的强人工智能,从而对人类传播产生更具颠覆性的影响。另外,云计算作为分布式处理、并行式处理和网格计算的发展,快速把计算机科学的概念转化为商业成果。大型计算机公司向企业、机构和个人提供云服务,云存储、云呼叫、云游戏、云教育、云会议、云社交等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基于云计算的人工智能更是发展迅速,从咨询服务到音乐创作,从自动驾驶到新闻播报,都离不开“云”的参与。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会对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媒介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云技术和人工智能产品在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云传播、智能传播的迅速发展对更新传播学话语体系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应结合新技术的特点及其实践应用,积极拓展传播学研究的知识图谱。

  第二,云传播技术对传播生态的影响。云传播就是云计算环境下人们传递和分享信息的一种模式,其本质内涵包括三个方面:传播机制是“共享”、传播媒介是“云服务”、传播过程主要在云端完成。从结构上看,云传播包括以下六个层次:云传播平台、云传播资源、云传播用户、云传播终端、云传播服务、云传播基础设施。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关注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并深入思考云传播对构建中国传播学话语体系的重要影响。如李卫东在其著作《云传播时代:人类传播与治理的云端化、平台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变革》中认为,云传播是云计算环境下人类信息传播的新模式,云计算将对人类传播行为产生革命性影响。云传播使人类信息传播呈现出云端化、平台化、泛在化、社交化和智慧化等革命性特征。云端化主要指传播内容和传播过程向云端迁移的传播现象;平台化是信息技术资源提供商建立和完善平台生态圈的发展过程,也是用户不断参与和使用平台的一种趋势;泛在化主要指传播活动“无处不在、随时随地”的现象;社交化主要描述社交网络逐步成为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服务、人与场景的连接器的一种发展趋势;智慧化主要指以智慧的挖掘和分享为主线的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趋向。还有一些研究从应用视角对云传播的功用进行论述,现有的理论探索及应用研究包括以下几方面:主体层——云传播,概念层——云传播概念、云传播模式、云传播生态、云传播分层机制,实体层——新媒体平台结构、媒体“中央厨房”、纸媒变革、知识社区、网络广播,事件层——舆论引导、活动推广、信息素养教育、增值服务、知识传播、媒体战略。由此可见,云传播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应用研究已具备一定的规模。

  云传播技术在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国际传播中的广泛应用将改变传播生态格局。在云传播的应用研究中,主要议题为云传播技术和平台在传统媒体变革中的作用。从电视采编播系统、网络广播系统到纸媒采编和服务,云传播充分发挥了平台优势,契合用户需求,是传播系统变革的动力和方向。相较于传统媒体,云传播的实时性、互动性使其在舆论引导上更加灵敏,能够突破地域的限制,对舆论环境实施动态监控,便于营造舆论传播优势。云传播在教育领域也有广泛的前景,除了知识分享社群、知识创新架构应用以外,它在职业培训、开放教育等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前景。

  第三,构建中国传播学话语体系的路径。在构建中国传播学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虽然关于新技术的研究已逐渐展开,但我们也要看到其中面临的一些问题,以便于更好地推进研究课题,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构建中国传播学话语体系提供新的理论资源。

  立足新技术发展实践,构建中国传播学话语体系。新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信息传播活动的多样性,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和新的研究对象。特别是作为互联网大国,中国网民结构多样,造成传播主体或群体在信息获取、传播、采纳等方面具有相当的复杂性。传播学研究应用性特征明显,对新事物、新现象的分析应符合当下传播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在话语体系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不管是提出新概念、总结新经验,还是计算新模型,都有助于占领相关研究领域前沿阵地,形成独创性的研究成果。“云传播”“智能传播”“区块链技术”等都是传播学研究创新发展的沃土。

  形成研究合力,推动中国传播学话语体系创新。对于焦点议题,不同研究者应从自己的研究经验出发,丰富对相关领域的认知和研究。研究者之间的相互验证是一种推动机制,对于争议性概念、模型的论辩,有助于形成良性的学科互动,有利于形成研究合力,对于提升整体研究质量,扩大研究成果的影响力有重要作用。

  扩大国际影响,增强中国传播学国际话语权。构建中国传播学话语体系既要形成相对成熟的研究体系和研究方法,还要对国际传播学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力,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众所周知,传播学起源于社会学和心理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话基础是建立在科学性的研究方法之上,因而构建中国传播学话语体系还要求研究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提出和制定国际化的学术研究方法和学术评价标准中占有主动权。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