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斌:新媒介文艺产业化的界面模式
2019年02月22日 08: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2月22日第1638期 作者:刘亚斌

  目前,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开创新媒介文艺产业的新局面。在局域网与互联网的基础上拓展而来的移动互联网、后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型媒介方式,促进了新媒介文艺的创新,艺术家利用互联网下载的材料、现存物和各种媒介制品拼接成装置艺术。

  随着“图灵测试”的日趋完美,人工智能获得了迅猛发展。资料表明,世界各国从2013年以来纷纷出台人工智能的发展战略和各种具体政策,涉及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国家安全、智能生活、社会伦理等各个方面。我国则聚焦于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布局,在智能写作与美化生活等新媒介文艺领域助推强国发展战略。当然,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并非截然分开,两者都是机器时代发展的产物,凭借人机互动技术,构造我国新媒介文艺产业化的未来趋势。

  人机互动的界面模式

  毋庸讳言,互联网技术和人工智能对新媒介文艺产业化的促进作用,仍然可以追溯到计算机产生时所依赖的界面模式。计算机模拟和学习人类思维,成为会“思考”的机器,实质上是拟人化的机器产物,但要使其发挥“拟主体”的作用,就必须通过作为人机交互中介的界面来操作与反馈,形成人化机器关系上的异质主体联结的间性场域。

  诺依曼体系的计算机庞大笨重,只能接收、计算并处理大量数据,其程序运作时间非常长。人类被迫不断地调整与适应,由此产生异化自身的现实,计算机成为反人性的技术,而社会生活则会变得冷酷、专制和程式化。当时的交互性界面充斥着普通民众难以解读的符码型文化,只有巨型公司才掌握其神秘钥匙。

  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使界面设计由符码系统走向图像模式,并通过网络化趋势走向社会化世界,建构虚拟世界或社区,其影像模拟功能影响并改变社会生活。由此,计算机技术所带来的效应才真正惠及广大民众。

  人际交流的网络化和虚拟现实的产生使人机互动走出了新天地,其界面设计越来越呈现出快捷便利、自由灵活以及大众自身主导的个性化和生活化特征。人类试图通过屏幕将世界万物联结起来,积极创造未来世界的共同体。

  芬兰数字文化理论家考斯基马反对后现代社会的碎片化、无中心性和戏仿型的文化特征,认为其不断分离的、多样化的界限或界面,反而使异质领域间的互渗现象得以扩大与加深,进而提出“本体互渗”来概括后现代社会之后的本体论转向。德国美学家马克斯·本斯以计算机技术中所出现的信息和算法美学为突破口,试图打通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既有学科的界限,提出人、机、技术之间在“本体论”基础上所形成的多元层级关系,其本体的、纵横交错的、运动的和空间形态的存在体散发出巨大的能量,重塑新时代的文化特性。

  综合来看,新媒介文艺产业化现象的背后,是异质性联结和渗融的本体论的出现,具体表现出建基于人机互动关系深化所生成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力量及其平台效应所产生的“人—机—文”“人—机—人”“人—机—物”等多元层级基础上的业态系统,即预示其道路去向的界面模式体系。

  丰富多彩的写作产业化体系

  人工智能建立在人机共生互动的基础上,通过界面模式实现科学、技术与文艺的联姻,发挥其提供素材、传授经验和编辑把关等功能。国内超级写作软件“大作家”基于多学科研发而成,可以帮助用户梳理和修改思路,快速自动地组合,生成精彩文段和故事梗概,为用户抛砖引玉、提供灵感和资料查找,受到众多网络写手的追捧,机器写作早已屡见不鲜。

  早在1998年,美国“布鲁特斯”1型人工智能就创作出小说《背叛》。我国2006年出现一款写诗机,1个月可创作诗歌数十万首,远远超过全唐诗的数量。起点中文网连载紫峰闲人的超长篇小说《宇宙巨校闪级生》,其用VB语言编写并自动生成,换成中文约有1.7亿字,在极短时间内创作海量文字以及迎合人类心理需求的模式化写作,显示出产业方面的巨大优势。

  现在,各种写作软件层出不穷,比较著名的有薇薇、九歌、准宋词和小冰等,其中被称为艺术智能机器人的“微软小冰”已连续在报刊杂志和诗歌论坛上发表诗作,还可跳舞、演唱和主持。2017年,“微软小冰”先后在广西卫视、湖南卫视登台表演,并于同年推出人类史上首部人工智能原创诗集《阳光失去了玻璃窗》,甚至被聘为《钱江晚报》的专栏记者,吸引了观众与读者的广泛关注。

  基于人工智能基础上的各种软件创作和生成系统产生出“赛博作者”及其界面性作品,即由语言文字、音响符号、影视动漫等各种媒介合成的超文本文艺作品。克维尔利的《加利菲亚》使用文本编辑器、多媒体和数字链接艺术,将报纸、契约、日记、地图、神话和历史等,通过整合声音、图像和各种超文本形成高度真实化的虚拟世界。

  总之,人机互动的界面模式构建了丰富多彩的写作产业化体系,我国各类网络文学作品累积已达1600多万部,迅速形成了新的文艺生态。此外,新媒介文艺产业还打破了物质性传统艺术和虚拟性数字艺术的界限,其跨媒介融合和跨行业合作趋向明显,不仅凸显出“人—机—文”界面模式的高效性,还体现其联合性特征。

  智能化的艺术活动和社会生活

  我国网络文学已实现IP内容线上线下,文学、游戏、影视、网剧、动漫及其衍生产品等链式产业化的发展格局。截至2017年底,根据网络原创作品出版的纸质图书已近7000部,影视动漫游戏改编共计3700多部。而最近的《斗破苍穹》已不仅采用网络文学改编的链式模型,而且与影视、游戏和动漫等实施跨媒介合作,共同打造新IP内容的融合模式,使产业化与艺术创作更加互融互促。

  在“人—机—人”的界面模式上,新媒介文艺使得读者与艺术家产生及时的交互作用,他们交流心得和点评修改,甚至产生接龙作品,网络已经成为大众写作的民间乐园。2009年开始创作的“群穿小说”《临高启明》在主创吹牛者(本名萧峰)积极协调下,将小说主要角色分配给文德嗣、孤独求婚、马甲、杜雯等人扮演,让读者共同参与创作。

  大众借助网络软件和平台效应,构建所有爱好者的虚拟社区,如美国的在线阅读社区Goodreads供不同读者分享和交流,举行各种阅读活动。数字化信息网络建构与个人生活、艺术化和技术性相融合的、开创性的、全球联结的、心灵和谐的和分众化的社区共同体。

  借助于万物皆媒介的理念,物联网将所有物体与互联网相联,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实现其智能化感知和识别、信息交换和通信、定位跟踪和监控管理。世界各国正借助于云计算和大数据,提升和改造社会环境,使其更加个性化、艺术化、互动化和智能化。

  而各种文艺创作组织和文化艺术机构等则利用物联网的“人—机—物”的界面模式,开发人类感性力量,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创造智能化的艺术活动和社会生活。城市艺术区和美术馆与物联网公司展开各种合作,启动智能化的艺术体验和艺术创作,吸引艺术家和观众积极参与;博物馆则可通过物联网来完成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并与观众智能互动,提升观众的“非遗”意识和艺术感知水平。

  总之,人机互动的界面模式正依托其本体论多元层级体系,实现新媒介文艺在内容产业、社区构建、艺术智能和智慧生活等方面的经济增值,并逐步与社会效益取得平衡与统一。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媒介文艺研究”(18ZDA282)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中文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