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钰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19年01月11日 08: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月11日第1614期 作者:顾钰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三农”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一系列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得以有力推动,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着重强调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为我国农业农村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谋划蓝图。

  创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思路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们党确立的百年目标,也是我们为之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中国从70年前落后的农业社会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农业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西方列强的包围封锁下,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生产虽有较大提升,但因缺少资金、技术等投入,农村落后面貌尚未得到根本改观。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宏观环境,农业生产状况有了巨大改变,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一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此谋划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这是在总结以往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跳出单纯依靠农业自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局限,强调改变农业农村落后现状必须由国家主导,从发展全局出发,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真正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是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只有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考虑,更好发挥政府对农业的政策引导作用,把农民引入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才更具指导性、操作性。

  三是把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从产权层面确保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要求,“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切实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合理调整‘粮经饲’结构,着力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要重视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注重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把他们引入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

  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满足国人对温饱等基本需要后,为了更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奋斗目标,提高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张力,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升农产品品种和质量放在重要位置,实现由低端农业向高端农业发展、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质量和效益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直接由市场和社会认可来衡量,效益则是在得到市场和社会认可的条件下取得的,最终都取决于它们满足人民需要的程度。在质量和效益的关系上,必须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只有品质优良、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才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生产者才能获得更好的效益。因此,实施质量兴农战略、走质量兴农之路,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要义。只有不断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提升农产品质量,才能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稳中向上的趋势。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整个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及其产业链的构建,需要不断加深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比如,过去运用于工业生产的一些术语,如产品标准化生产、产品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等,都成为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要求。打造“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模式,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重要抓手。农业现代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推动农业由分散生产逐步走向集中生产、工厂化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提升农业发展层次的关键性措施。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要求“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并强调指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必须充分认识做好当前‘三农’工作的特殊重要性,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切实稳住‘三农’这个基本盘,突出抓好‘三农’工作各项硬任务的落实,确保顺利完成到2020年承诺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培育新业态 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不局限于农业发展,而是涵盖了更多的产业和社会功能,如文化、教育、休闲、旅游、养老、医疗等领域在乡村都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以往的发展思路过于注重农业发展,农民也多集中于农业生产,农村第二、三产业发展滞后,不仅使农业得不到其他产业的有力支撑,还难以改变农村整体落后的状况。只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兴旺繁荣。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该以更广阔的视野,跳出农业、农村看“三农”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有全社会的大力支持、积极参与,有社会主义的强大制度优势,有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场需求,而这些优势是其他国家和地区不可比拟的。

  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我国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农村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正日趋壮大,不仅推动现代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还有助于农民拓展职业技能、拓宽增收渠道。据统计,2018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30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0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达到2.3:1;全国启动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62个、农业产业强镇254个,返乡下乡创新创业人员超过780万人。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消费环境持续改善,农民消费潜力得以释放。仅2018年前三季度,乡村消费品市场零售额同比增长10.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12%,分别高于城镇1.3个百分点和5.5个百分点。随着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乡村将被赋予更多的城市功能,进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对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到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发展逻辑,这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体现。

  (作者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