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述存:恪守学术道德 涵养优良学风
2019年01月04日 08: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月4日第1609期 作者:张述存

  【核心提示】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包括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理论联系实际的风气。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道德学风建设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他深刻指出了当前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指明了学术道德和学术建设的努力方向,为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18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对进一步推进科研诚信制度化建设等方面做出部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创新实践,这为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

  哲学社会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意义重大

  1.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断繁荣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除了要进一步推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外,还要大力推进能力建设。这里所说的能力,是推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研究成果的能力,是提炼出具有深厚学理性、创新性理论的能力,是概括出具有规律性的新实践经验的能力,是推出原创性、时代性重大成果的能力,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体现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的能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特别是具有恪守学术道德、涵养优良学风的精神操守和思想境界。

  2.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是打造良好学术环境与学术生态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曾经明确指出了当前学风建设问题上的一些不良表现,不彻底改变这些不良风气,哲学社会科学就难以真正体现中国特色,形成中国风格,展现中国气派,体现中国风貌。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从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两个方面着手,强化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全面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良好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创建鼓励创新、讲求诚信、遵守规范、倡导国学、治理名辩的学术环境,从而使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和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3.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道德学风建设,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担负崇高历史使命的重要要求。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报国志向和文化传统。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担负起历史使命,就要以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把学术道德和优良学风作为崇高的价值追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学术信念,切实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自觉性、严谨性、原创性,真正树立起为人民做学问的意识,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家国天下的博大文化情怀,以深厚的学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精神品格引领风气,在为推动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伟大事业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人生价值。

  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治学传统

  绵延几千年的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基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恪守学术道德、培育优良学风,就要积极吸收借鉴中华优秀文化的优良治学传统。

  1.坚守学思并重的为学之道。孔子主张学思结合,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今社会知识爆炸、思想多元,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学思并重的优良传统,不仅是掌握现代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法则,更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应当遵循的为学之道。

  2.践行好学不倦的治学方法。孔子力倡治学博文,强调既要做到“学而时习之”“学而不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等,又要善于“下学而上达”的为学之道。《中庸》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些学习态度和方法,无一不是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高自身品质的重要途径,也是锻炼个人能力的重要基础,是达到修己成己目标必须下的硬功夫。

  3.秉持德才兼备的追求。孔子提出了仁且智的思想,他的弟子子夏,把学问思辨规定为求仁近仁的不二法门。董仲舒同样注重德才兼备的学问之道。这无一不是学风建设的宝贵资源和价值追求。

  4.讲究诚实守信的治学传统。讲诚实、守信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价值依托。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思想家提出了朋友有信、讲信修睦、言必信、行必果等一系列崇信、尚信的行为规范和思想理念。中国思想家崇尚言教共信,而且大力倡导信,强调学致于行,努力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增长才干,提高能力。

  中华文化的优良治学传统对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养成诚实严谨、注重现实、讲究实证、深入实际的扎实作风都是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

  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包括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求真务实的风气、理论联系实际的风气。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道德学风建设的主体内容,也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

  1.向原著学,全面领会精神实质。一方面,要精细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掌握其基本原理、价值取向和方法论,做到学有所用、有的放矢;另一方面,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论述的丰富内涵、精神要义以及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融会贯通,积极用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实践。

  2.向时代学,强化问题导向意识。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时代使命、问题导向,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科学认识人的发展规律,正确提出解决路径、方案,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治国理政的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重要的理论支持作用。

  3.向实践学,加强调查研究。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深入基层,发现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用知识和学养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报效国家,才能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之树常青。

  坚持久久为功扎实推动学风道德建设

  1.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自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于科研全过程,转化为坚定的政治理念、行动的理论自觉、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汲取智慧,善于发现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难点问题,直面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人民做学问,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作贡献。

  2.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以党风建设推动学风建设。把端正学风上升到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角度考虑,并纳入单位精神文明创建、科研考核、成果评价、职务职称晋升指标中加以衡量,坚决查处违背科研诚信的行为,坚决惩戒学术不端行为,全面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3.坚持软约束和硬措施并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学术诚信建设新格局。建立覆盖全面、共享联动、动态管理的科研诚信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体系,切实完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的责任制,推动学术道德建设的制度化、常态化、动态化。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