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坚持正确导向 优化学风建设
2019年01月04日 08: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月4日第1609期 作者: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始终坚持正确导向、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优化学风建设。

  坚持正确导向 恪守学术道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思想新理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把方向、谋大局、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角度总揽各方的战略思维,努力从战略上把握发展走向、从全局上破解改革难题。

  旗帜鲜明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正确导向,恪守学术道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能将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能将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同时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遵守学术规范 捍卫学术尊严

  加强学术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社会道德风尚的践行者、维护者、宣扬者,既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高地,更要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理论根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支撑。遵守学术规范、捍卫学术尊严是每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基本职责。学术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真理,任何功利性与工具性的诉求都是学术的异化。学术规范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则,是保证正常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创新的根本保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须正确认识学术真理、学术利益与学术道德之间的关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倡导高尚的道德追求,坚守精神高地,不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

  加快遏制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不良学风的制度建设。近些年来,学术不端、学术腐败事件频发,我们应从上到下,至少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建立完善的惩处制度,一旦对学术不端、学术腐败行为认定属实,对当事人在申报职称、项目、奖励、荣誉等诸多领域实行一票否决制,令制度具有足够的威慑力;同时还要配套制定一整套问题处理程序,一旦有此类问题发生或者收到举报,即迅速启动审查程序,经过具有高度权威的、超越具体部门利益的学术委员会认定后,面向社会公布处理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坚守学术诚信 优化学风建设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是人民的事业,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事业。因此,要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始终坚持对人民负责的态度,把拿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科研成果放在首位,杜绝学术腐败、学术不端,对学术腐败要坚持“零容忍”。要坚守道德底线,坚持学术自律,以良知善行、真才实学解决问题、感召民众、影响社会,从而赢得人民群众对学术与学人的尊重。

  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和崇尚勇于创新、淡泊名利、执着坚守的学术精神,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起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构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从根本上革除学术界固有的积弊顽疾,治理学术乱象,改进、完善学术评价考核体制机制。学术评价考核与学术风气、学术管理、学术体制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需要进一步凝聚智慧,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参考国内一些单位的探索实践,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促进学术评价考核体制机制健康发展。

  注重学术创新 担当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并特别强调“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

  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立足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本位,同时充分借鉴和吸收各种外来优秀文化。学术创新首先表现在基础理论的创新。基础理论构成应用研究的基石,只有在基础理论方面取得根本性突破,应用研究才容易取得实质性进展。学术创新还表现在对重大理论和社会实际问题的深刻学理阐释,要提高用学术为社会、现实服务的能力。注重学术创新,要坚持主体性和原创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主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我国从哲学社会科学大国走向哲学社会科学强国作出自己的贡献。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